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修”出最美生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10-2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明確提出要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這是因為中國自然資源稀缺,本底質量較差,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加之快速的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過度開采和利用,導致以“綠水青山”為代表的高質量森林、草地、濕地等自然資源資產遭到破壞,可持續提供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下降,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和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

      目前,國家將生態保護和修復提上日程,以解決生態環境存量問題,表明目前中國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水平能夠為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提供充分的條件和保障。
      生態修復的概念包括生態恢復、重建和改建,其內涵可以理解為通過外界力量使受損的(開挖、占壓、污染、全球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生態系統得到恢復、重建或改建,具體包括與自然資源管理直接相關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國土綜合整治、礦山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修復等。生態修復和治理必須遵循規律,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統籌兼顧,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可以增加生態資產數量,提升生態資產質量,推進資源高效利用,保護生物多樣性,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生態系統對人類福祉的貢獻,充分釋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目前,中國多地都在積極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推進生態修復產業發展,并以此為切入點探索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需要堅持系統性原則、市場化原則、全民參與原則。
      近年來,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對三峽庫區沿線庫岸進行岸線復綠、環境整治等生態修復。圖為三峽大壩前的秭歸縣木魚島公園。 鄭家裕攝(新華社發)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為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生態修復不能僅僅依靠政府投入,還應當發揮積極的產業政策作用,實現生態修復產業化,并使之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實現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的雙贏,這需要政府通過產業政策在經濟結構調整中予以扶持,一方面提供更多的理論、政策、制度供給;另一方面則要通過干預和介入資源配置的結構及其形成過程,培育新業態的形成與發展。建立自然資源價值評估體系,以評估生態修復的經濟效益;明確生態資本的投資收益途徑,推進“生態資源-生態資產-生態資本-生態產品”的轉化過程;加大在資源配置中的支持力度,在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價值評估體系的基礎上,分類提出對生態修復投資者的激勵政策;建立政府引導下的市場化生態修復投融資體系,進一步發揮產業導入階段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投入。(作者李宏偉 系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贛州:崩崗群的蛻變
      江西贛州是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之一。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贛州市改變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種樹不種草”的單一保護修復模式,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有效筑牢了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
      興國縣杰村鄉杰村田逕組,離圩鎮大約一公里。杰村中學坐落于此,學校圍墻幾十米外,是一片崩崗山,每逢雨季,從山上流下的泥沙經常淤積到學校圍墻外,很是危險。2018年,縣里施工隊來了,陡峭連片的崩崗被挖掘機整成一條條平整的條帶,條帶里栽種了油茶、坡面撒播了草籽,每隔一段距離,還有漿砌的水溝引流導水。如今條帶里的油茶已抽出新枝,坡面一片綠油油,即便再大的雨,村民和學校也不擔心啦。
      崩崗,是指山坡土體或巖體風化殼在重力與水力綜合作用下分離、崩塌和堆積的侵蝕現象。
      “這個崩崗,以前治理過多次,效果都不好。現在,已經成為村里的一個亮點、一個景觀。村里群眾農閑的時候,好多都到這里來游玩。”興國縣杰村鄉退休干部謝光流說。
      走進興國縣永豐鄉凌源村,一片片治理過的崩崗區變成了花果園,一條條整齊的梯田呈外高內低反向坡度,斜坡上長滿了綠草,坡底開挖的水溝用于蓄水。在兩年前,這里卻是被村民們戲稱為“魔鬼地”的崩崗區。
      凌源村崩崗綜合治理,將項目建設與精準扶貧、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緊密結合,不僅修復了崩崗,還開發種植臍橙等經濟林果21.01公頃,改造油茶等經濟林89.3公頃,鏈接貧困戶28戶,直接受益農戶達64戶,大大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了群眾幸福感。
      贛縣區位于贛州中部,由于特殊的自然條件及歷史原因,該區水土流失面積達780.79平方公里,占區國土面積的26.1%。同時也是一個崩崗侵蝕大縣,全區有崩崗4138座(處),崩崗面積18.1平方公里,占區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1%。2017年以來,贛縣區將崩崗治理作為推進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金鉤形崩崗治理工程。通過兩年的努力,一個規模約5000余畝的金鉤形崩崗治理示范園已初具規模。
      根據不同類型崩崗特點,贛縣采取多種治理模式,堅持山上與山下同治,治山與理水同步,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統籌兼顧,實現“爛山地貌”變綠水青山。該區還將崩崗治理與農林開發、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相結合,引進社會資本2000多萬元開展生態修復和發展臍橙、油茶、楊梅等林果產業,打造集農事體驗、休閑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并引導當地及周邊500 多戶貧困戶參與工程建設,助推脫貧攻堅。
      “看到家鄉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我就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與政府簽訂協議,流轉了600余畝土地種植臍橙,吸納30多戶貧困戶在果園務工,他們每月可以增加至少1800元的收入。”贛縣區白鷺鄉回鄉創業青年謝小路說。
      通過自主經營、公開競拍大戶承包、“公司+農戶”等形式,贛州市的生態保護修復落實了土地經營權和水土流失治理后期管護責任,確保工程建得起、管得住、長受益,實現了“人養山、山養人”的良性循環。(劉曉珍 )

      建甌:守好綠水青山
      “通過實行生態修復措施,我們在錐栗林下套種茶葉,既可涵養水分,又可改善生態環境,一畝錐栗園每年可多創收2000元。”10月15日,福建省建甌市龍村鄉經作站站長張發備喜滋滋地說道。近年來,建甌市成功探索出了一套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綜合治理模式。
      建甌市是“中國竹子之鄉”“中國錐栗之鄉”,擁有竹林面積147萬畝,錐栗面積57萬畝,竹林、錐栗的面積和產量均為全國之冠。“長期大面積開發種植毛竹、錐栗等經濟林,也造成了部分土地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低下。”建甌市水土保持部門相關負責人坦言,錐栗山、毛竹山、礦山水土流失治理,是建甌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
      近三年,建甌市累計投入1.38億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實施4條小流域、32平方公里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重點推進1萬畝錐栗山治理及河道清理、河道護岸、攔沙壩建設;大力推廣錐闊混交、錐草共生模式,從原來坡式管理到簡易梯田栽培,開挖魚鱗狀、半月狀平臺;栗農對錐栗的日常管理從剪草到不除草,從使用無機肥到增施有機肥,以促進物種多樣性,達到生態修復的目的;指導現有茶園實施生態修復營林措施,對于毀林開荒的茶山查處整治拔除后,通過種植鄉土或珍貴樹種及時進行造林綠化。山場造林列入年度造林計劃,享受造林優惠政策。
      生態修復讓建甌的天越來越藍,水越來越清,景越來越美……
      “我家30畝的錐栗,通過套種木荷,修建山邊溝、蓄水池等生態修復措施,水土流失少了,肥力保持住了,錐栗產量每畝平均增加了近60公斤,畝產增收上千元。”水源鄉王厝村栗農陳家欽說。
      “對于竹林資源培育除實施常規經營技術外,我們重點推廣竹闊混交林經營技術、竹山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竹林病蟲害等豐產高效生態培育技術。”建甌市林業局教授級高工林振清說,今年林業部門還在迪口安然筍竹專業合作社建立竹林豐產高效生態培育示范基地,打造集林分提升、生態有機、高產高效于一體可學可看可推廣的示范基地,進一步推動竹林資源培育上新水平。2019年,全市竹業總產值134.6億元,竹產區竹農人均年銷售筍竹收入6790元,竹產業成為建甌最具生態潛力的“綠色產業”。
      建甌市還在全市開展鄉村綠化美化、宜居工程行動,通過3年努力,實現了村莊“四旁”(路、水、宅、村)空地以及坡地、邊角地全面綠化美化。目前,全市219個行政村都需在村莊附近建設不少于20畝的鄉村景觀林,行政村范圍內的古樹名木都得到了嚴格保護措施。2016年以來,該市堅持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同步推進,完成了小松溪安全生態水系、水土流失生態村建設等一批水生態環境治理、修復項目,逐步改善了小松溪水質、改良了河床、恢復了河灘、修復了河岸,打造了集休閑觀光、文化展示、生態科普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運動休閑小鎮。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推動了小松鎮各項產業尤其是旅游業的發展,先后培育了林下旅游、綠道騎行等一批濱水旅游項目。2019年,湖頭村接待游客超36萬人次,人均年收入比2018年上升8%,以實際行動證明,守護綠水青山可以換來金山銀山。(宋昌素)

      凌海:濕地版圖有序延展
      在這里,紅色和綠色是主色調——離北京最近的3萬畝紅海灘匯聚成一片紅色的海洋,與此相連的5萬多畝綠色蘆葦,不時隨風掀起陣陣葦浪。不遠處,22公里長的鶴泉湖河道里,游艇穿梭往來,成群的鳥兒在低空飛翔。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生態畫卷徐徐鋪展。這是修復后的遼寧省凌海市大凌河口濱海濕地向世人呈現的獨特風景。
      21世紀初,用海規模擴大,海洋工程增多,導致原有河口灘涂被割裂,天然潮溝連通性受損,濱海濕地成為人跡罕至的枯水荒灘。近年來,為強化大凌河口濕地的生態修復,凌海市拆除人工堤壩3670米、疏通潮溝9317米,建成生態海堤1000米,種植蘆葦、堿蓬草37公頃,恢復濱海濕地面積190公頃。由此,凌海的濕地版圖實現有序延展,全市濕地面積擴大到80萬畝。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高質量修復,也為鳥類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和繁殖地,野生鳥類的種類由253種增至347種。據了解,世界9條鳥類遷徙通道,凌海占2條,分別為東亞及澳大利亞西亞通道和環太平洋通道,鳥類年遷徙量近300萬只。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丹頂鶴、東方白鶴、灰鶴、天鵝等約4.3萬只,流蘇鷸、大紅鸛、黑臉琵鷺等6種鳥類屬首見。
      濱海濕地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使大凌河口這一中國最北濱海濕地的優勢得到了充分釋放,按下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快進鍵。凌海市東方華地城投資20億元,在3萬畝枯水荒灘上建成了集濕地溫泉、海洋溫泉、冰雪溫泉、生態溫泉于一體的16平方公里的國家4A旅游風景區。國學院、滑雪場、滑冰場、垂釣樂園、蘆葦泛舟、河海觀景、開心農場采摘等產業鏈配套項目全部投入運營,年吸引客流量100萬人次,附近1500名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大效益同步提高。
      “這個生態文明融入鄉村田野,集觀光、休閑和度假于一體的旅游綜合體,生態之美、人文之美、發展之美目之可及,隨便走走,每一地都很美很舒緩”,這是一位上海旅行商對凌海東方華地城的印象。風景就在路上,處處皆是風景。如今,這個享譽全國的東北地區唯一的濕地旅游目的地,正邁向區域協同發展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