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召開,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吳福民作了《關于我市“三項工程一項管理”工作的情況報告》。
明年上半年,鄭州城市道路綜合改造工程可全面完工
啥是“三項工程一項管理”?據了解,《鄭州市高品質推進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是鄭州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確定的全市高質量發展系列三年行動計劃的開篇之作,而以城市道路綜合改造、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城鄉結合部綜合改造、改進城市管理為主要內容的“三項工程一項管理”工作,是這一行動計劃的核心內容。
吳福民表示,道路綜合改造是“三項工程一項管理”的重要內容,是全面推動城市有機更新、加快高品質城市建設的重要突破口。年初,受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道路綜合改造一期工程試驗段在不斷優化完善、多輪比選修改、反復論證確定方案的基礎上,實質性開工已是3月份。
吳福民說,如今,一期工程7條道路綜合改造全面完成。目前,二期工程規劃設計工作已經完成,施工監理招標、違建拆除等前期準備工作正在收尾,大部分道路已進場施工,確保春節前順利完工。三期工程規劃設計工作正在加快推進,春節后即將開工建設,2021年上半年全面完成改造任務。
成效:一期工程新增綠化面積43萬平方米,相當于5個綠城廣場
一年來,道路綜合改造工作取得了怎樣的收獲和成效?
吳福民介紹,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規劃設計對道路綜合改造的基礎性、引領性作用。受邀的7家國內外知名設計單位,與政府部門多次對接座談,廣泛征集群眾、商戶對建筑立面、店招、機動車停車位、充電樁等社會治理方面的意見建議,不斷完善設計方案。力爭使規劃設計凸顯區域特色、符合群眾需求,做到“一次改成、十年不動”。設計標準之高、統籌謀劃之深、功能定位之精細,均為鄭州城市道路設計工作歷史最高水平。
在通行環境方面,通過保障行人和非機動車道寬度,修繕車道路面平整性,提高慢行系統安全性、舒適度,“兩優先”更加突出;在不減少車道數的前提下,針對實際情況增加中分帶、側分帶、花箱護欄、樹穴連通等,“兩分離”更加規范;通過拆除違章搭建,改移合并各種桿件和箱體等地上構筑物,“兩貫通”更加順暢;克服城市主干道空間緊張現狀,一期道路新增完善獨立立體過街設施5處,7條道路平均過街間距由原先的500余米縮短至300米,“一增加”更加惠民。同時,在道路交叉口、過街安全島等全部落實無障礙設計,實現非機、人行全線連續貫通,交通設計更加人性化。
此外,改造還突出生態優先,一期工程新增綠化面積43萬平方米,相當于5個綠城廣場面積,綠化檔次與層次明顯提升。通過騰退土地,打造的集人行功能、綠化景觀功能、健身功能為一體的路園景觀帶,增加了公共活動空間,滿足了居民休閑需求。一期7條道路還整治兩側建筑2024棟,許多破損的建筑立面得以修復。
列入中央補助支持的鄭州老舊小區綜合改造項目,明年6月底前將全部完成
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民生工程。
今年7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而鄭州市的改造進度、改造范圍均遠超指導意見提出的標準要求,實施的改造內容、改造標準也與其高度契合。
吳福民說,目前,鄭州全市1833個老舊小區中,有1634個列入中央補助支持項目并已全部啟動,已完工1090個、正在改造544個,明年6月底前將全部完成。其它項目將結合各區實際,積極申請列入中央補助支持范圍,合理確定改造時序,有序完成鄭州全市2002年以前老舊小區的改造任務。
在具體改造內容上,鄭州提出“一拆五改三增加”的改造重點。對基礎老化、管理缺失和環境較差的老舊小區,由政府投資進行全方位改造;條件相對較好的老舊小區,由街道實施物業管理提升等“微改造”;對有產權單位的老舊小區,政府通過獎補引導產權單位,按照省市要求進行改造;對納入“三供一業”改造的小區,指導原移交單位按標準實施改造。徹底解決了基礎設施差、活動場所小、綠化不足、停車不便等“老大難”問題,小區外立面煥然一新,居住空間整潔有序,居住品質、房屋價值大幅提升。
針對不同小區特點,鄭州還進一步統籌歷史傳承與現代氣息、街區風貌與城市色彩,真正實現了“一院一策”、“一區一品”。
不過,吳福民坦言,經過一年多的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工作也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比如示范引領作用還不夠強,個別項目仍存在甩項或降低標準現象;改造范圍還不夠精細,小區內部看得見的部位和看不見的部位還有差距。下一步,鄭州將進一步明確各有關部門、單位和街道(鎮)、社區職責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破解難題。引入第三方咨詢公司,嚴管工程質量。后期管理上,充分發揮街道、社區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建立銜接有序、協調順暢的基層管理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