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山西:統籌修復治理、促進和諧共生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12-18  來源:山西日報  作者:張麗媛  
             “周邊都是石質山,造林難度不小。”冬日的永和縣望海寺山一改往年幾株側柏孤立的清冷,不斷有交談聲傳下山坡。
        “這里處于縣沿黃一號旅游公路的中心,周邊有移民新村、望海寺景點,位置重要。我們要按照省里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提前制定好造林規劃,爭取打造成全縣沿黃流域生態治理保護示范點。”該縣林業局局長王琪邊走邊說。
        “我認為還要結合永和的實際,綠化、景觀、經濟三效同步。選擇栽植油松、黃櫨、山桃、丁香、火炬等樹種就不錯。”縣林業局黨支部書記王愛民接過話茬兒。
        作為沿黃縣,多年來永和縣在國土綠化工程布局上優先向黃河、沿黃旅游公路等傾斜;在黃河流域修復治理上,依據溝、梁、峁、岔、灘齊頭并進的要求,創造性地運用了壘石坑客土回填、PVC管道輸土等方式造林,高效實施全流域治理,累計造林達到31.7萬畝。
        永和縣只是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十三五”以來,我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和三北防護林等國家工程的同時,啟動實施太行山呂梁山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以綠化、彩化、財化為目標,以呂梁山生態脆弱區、環京津冀生態屏障區、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復區和交通沿線荒山綠化區“四大區域”為重點,統籌推進生態修復治理,綠色版圖不斷擴展。全省實施營造林2300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5年的20.5%增長到2019年的23.18%。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治理和修復生態環境期間,我省聯動實施生態扶貧“五大項目”,引導貧困群眾參與大規模“增綠”、搶救性“復綠”、原生態“補綠”等生態工程建設,連續三年每年惠及50萬貧困人口實現增收10億元。生態扶貧走出了“山西路徑”。同時,持續部署“小灌木大產業”戰略,抓好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推進林下經濟快速發展,“十三五”末林業產業年總產值達到535億元。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這為我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我省將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高質量推進綠化、彩化、財化生態格局,全力做好“十四五”轉型出雛型的生態文章。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我們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把住生態轉型基調定位,盯住生態治理主責主業,抓住生態產業發展機遇,守住生態資源安全邊界,統籌完善林草系統生態文明機制體系,全面開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新征程,為山西綠色轉型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省林草局局長張云龍表示。
        下一步,我省將以實現林草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和鄉村振興為方向,圍繞“兩山”著力構筑黃河和黃河流域生態防護屏障、環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中條山國家公園(前期)生態保護屏障“三大生態屏障”,圍繞“七河”推進太原、大同、長治-晉城、臨汾“四大森林城市群”建設,聚焦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精心打造黃河流域北部生態修復區、黃河流域中部生態治理區、汾河上游華北水塔生態重建區、太行山北段生態建設區和太行山中段生態恢復區“五大重點生態建設區”,形成“三屏四群五區”的林草生態建設新格局,確保到2025年全省營造林20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6%。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