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保護修復法規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修復工作。2015年省人大出臺的《河南省濕地保護條例》全面實施,2018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河南省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明確了“全面保護濕地,強化濕地利用監管,加強退化濕地修復,維護濕地生態功能,改善生態環境,到2020年,全省濕地面積不低于942萬畝,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0%以上”的目標任務,建立了我省濕地保護修復工作聯席會議工作制度,加強了部門協調配合。省以下濕地保護立法取得了突破,鄭州市出臺了《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三門峽市通過了《三門峽市白天鵝及其棲息地保護條例》,通過驗收的濕地公園也都由地方政府制定出臺了管理辦法,濕地保護管理工作法治化、科學化和規范化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濕地保護體系基本日趨完善。全省各地著力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建設管理,濕地保護面積和濕地保護率大幅提升。到2019年底,全省受保護濕地面積為476萬畝,濕地保護率由2015年的37%增加到2019年的50.51%,完成了《河南省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確定的目標任務。全省已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11處,其中國家級3處、省級8處,總面積371.3萬畝;已建立濕地公園(試點)71處,其中國家級35處、省級36處,總面積157萬畝。今年申報的27個省級濕地公園批復后,全省國家、省級濕地保護區和濕地公園數量將達到115個,主要縣區建立了濕地保護區或濕地公園,濕地保護體系基本形成。鄭州黃河濕地、伊川伊河等28處國家、省級濕地公園已經完成了試點建設內容,通過了國家林草局、省林業局的驗收。
濕地保護修復投入快速增長。省級財政濕地保護資金由2015年的360萬元增加到2020年的4500萬元,中央財政由2015年的5050萬元增加到2020年的5933萬元。市、縣財政對濕地保護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如洛陽市市財政投入2000萬元。各級財政的支持,有效保障了濕地保護修復快速推進。
破壞濕地資源行為得到有效遏制。結合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綠盾2017-2020”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等,持續開展打擊破壞濕地資源行為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查處違法違規破壞濕地案件,關停非法采砂廠石料廠,震懾了違法破壞濕地資源行為,有效保護了濕地資源。
濕地保護修復成效顯著。2016年以來,在南水北調源頭丹江濕地、黃河濕地、淮河流域等重點流域實施生態效益補償、退耕還濕、濕地保護恢復補助項目74個,持續對退化濕地恢復與修復,科研、巡護、保護、宣教的設施設備購置,人員培訓等予以補助,有效改善了濕地生境,豐富了濕地生物多樣性,大幅度提升了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基層管理機構的管護能力和水平,保護成效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和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濕地公園成為展示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熱點,靚點區域。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我省將重點抓好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進一步擴大濕地保護面積;抓好試點濕地公園建設工作;做好重要濕地申報;加強濕地監督管理;重視宣傳和人才培養。同時,我省還將繼續做好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 ,推動我省濕地保護事業上新臺階,讓濕地公園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