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阿魯科爾沁打造“中國草都”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12-31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李富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優質牧草基地,是全球集中連片面積最大的牧草基地。如今,阿魯科爾沁旗牧草種植業不斷延伸的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形成縣域經濟發展產業集群,“中國草都”正書寫荒漠變綠洲的綠色傳奇。
        立草為業破解發展瓶頸
        阿魯科爾沁旗地處科爾沁沙地西緣,全旗草牧場面積1447萬畝,年均大小畜存欄200萬頭(只)以上,是內蒙古地區重要的肉牛羊生產加工輸出基地。曾經,由于頻繁遭受干旱等嚴重自然災害和草原過度利用,優質牧草核心區一帶植被覆蓋率不足10%,草場退化、沙化十分嚴重。
        草原要增綠,牧民要增收,如何破解保護生態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阿魯科爾沁旗地域廣闊,氣候適宜,并且是地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于是決定發展人工種草產業。2008年5月,隨著阿魯科爾沁旗第一個節水紫花苜蓿項目試種成功,小面積節水人工草地開發帶動了大產業牧草種植發展,草場也因此得以休養生息,牧草產業從此邁出向機械化、科技化、產業化發展的步伐。
        紹根鎮烏丹陶海嘎查牧民海龍是全旗第一批種植人工牧草的牧民之一。2013年,海龍種植了500畝紫花苜蓿,畝產達800公斤,當年牧草賣了近60萬元。通過幾年的不斷整合租賃,去年海龍人工種植草場4400畝,純利潤160萬元。在種植成功后,他還動員嘎查牧民種植人工牧草,不僅增加了牧民收入,還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阿魯科爾沁旗從2011年起,每年以不低于20萬畝的發展速度,鼓勵支持企業和牧民大力發展節水型優質牧草種植。阿魯科爾沁旗種植的牧草主要以紫花苜蓿為主,由于采用機械化方式科學種植,畝產超過1000公斤,是當地天然牧場產草量的20多倍,用水僅為傳統灌溉量的1/3,固土固沙和改善土壤作用明顯,且經濟效益增加。目前,草業核心區植被覆蓋度已從2008年的不足10%增長到90%以上。
        三種發展模式增加群眾收入
        牧民魯日布扎木蘇學習了企業的田間管理技術后,在當地大型草業公司的帶動下,他種植紫花苜蓿2700畝,每年賣草100多萬公斤,賣牛羊100多頭,純收入在200萬元以上,成為遠近聞名的“百萬富翁”。
        阿魯科爾沁旗優質牧草產業逐漸形成了企業獨資建設、企業(合作社)與牧戶聯合建設、牧戶與牧戶聯合建設3種發展模式。正是通過3種模式的穩步發展,促進了阿魯科爾沁旗高標準建設、大資金投入和大企業入駐,有力地推動了優質牧草種植等草產業的發展。目前,美國辛普勞公司、中國首農集團、亞盛田園牧歌草業公司、蒙草抗旱集團等25家獨資企業入駐,今年優質牧草產量達65萬噸,商品草產量占全國總量的近1/5,實現產值12億元以上,帶動下游產值近10億元。阿魯科爾沁旗生產的優質紫花苜蓿各項指標、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水平,遠銷華北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等地,成為蒙牛、伊利、三元、光明等國內乳業龍頭企業重要的飼草供應基地。
        艾民溫都嘎查貧困戶達乎日巴亞爾家雖然有500畝草牧場卻沒有牲畜,他便將草場流轉給星元草業公司并在該公司打工,實現了穩定脫貧。
        立草為業,惠農為本。阿魯科爾沁旗圍繞草牧場流轉收入、工資性收入和生產性收入3個方面,使當地牧民有了穩定的收入,帶動1400余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草產業發展之前,這里的草牧場流轉每畝僅15元,現在每畝草牧場最低達300元,高的近400元,3500戶農牧民已向企業流轉草牧場64.5萬畝,其中貧困戶280戶784人,人均年增收4600元;農牧民將土地、草牧場承包給企業、合作社后,變身產業工人到企業、合作社務工,目前有2000余名農牧民成為產業工人,其中貧困人口324名,年人均增收4萬元。在草企業的帶動下,800余戶農牧戶種草近21萬畝,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1000余戶農牧民以土地入股21家牧草合作社獲得分紅,年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真正讓草原綠了起來,牧民的腰包鼓了起來。
        創新發展延伸產業鏈條
        在綠田園公司牧草加工車間,工人們正緊張有序地忙碌著。該公司出資建設的牧草加工項目在阿魯科爾沁旗啟動,主要產品為苜蓿草顆粒和苜蓿雙壓草捆,設計年生產能力15萬噸,一期工程年產草顆粒5萬噸。項目的投產,為“中國草都”草產品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創阿魯科爾沁旗草業品牌奠定了基礎。阿魯科爾沁旗在發展優質牧草產業的基礎上,引進有實力的企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采取外賣和就地轉化相結合的方式,大力發展養殖、育肥、草產品深加工及奶業、食品加工業等產業,積極打造具有阿魯科爾沁旗特色的品牌,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富民增收。
        優質牧草的科學種植拉動了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奶牛、肉牛、肉羊和特色養殖業形成“種、養、加”的綠色循環產業鏈條。澳亞牧場入駐阿魯科爾沁旗后,成為赤峰規模較大的現代化畜牧業龍頭企業,目前共建成3個牧場,實現養殖奶牛3.6萬頭、肉牛5000頭,日產鮮奶400噸以上,年實現銷售收入5億元。
        此外,阿魯科爾沁旗還注重發展草業旅游業。阿魯科爾沁旗通用機場通航后,正在謀劃打造空中旅游,游人可一覽百萬畝人工牧草的壯美風光。
        隨著草產業的日趨壯大,一些本地附屬鏈條企業也悄然而生,為服務苜蓿產業發展加油助力。天山口鎮鼎盛農牧業機械合作社從事播種、割草、摟草、捆草及運輸一條龍服務,投入近1000萬元購買了美國紐荷蘭牧草收割打捆設備,年收割能力升至15萬畝,借助阿魯科爾沁旗發展優質牧草產業的優勢,在不斷發展壯大。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