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黃山申遺成功30年 融入全球保護地治理體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1-01-05  來源:新華社  作者:陳尚營  
             30年前的12月,中國安徽的黃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黃山申遺成功30年來,景區接待游客數量從當年的66.98萬人上升到2019年350.08萬人。游客量雖在增加,但黃山對世界遺產的保護從未放松。
        今年五一假期前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干事奧托內在一次會議上以中國的黃山風景區為例發言,列舉了黃山在2月底開放后,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遺產地保護管理中靈活控制并及時調整游客人數的措施。他認為遺產地開放之后,也應當這樣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確定目標。
        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是安徽旅游的標志,代表性景觀有奇松、怪石、云海等。2020年是黃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30周年。作為中國4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黃山在30年的發展中,打造具有黃山特色的世界遺產協同管理體系,逐步融入全球保護地治理體系。
        從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黃山風景區內的西海大峽谷、蓮花峰進入冬季維護期,暫停對游人開放。對于黃山來說,重要景點封閉輪休已成為常態。
        黃山世界遺產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方媛說,20世紀80年代,考慮到部分熱門景點的承載力,黃山創造性地提出景點封閉輪休的理念,對始信峰實行封閉輪休。在封閉輪休期間,禁止游人進入,通過人工措施輔助自然恢復的方式,恢復林下植被,促進樹木生長,改善生態環境。
        經過近兩年的輪休,到1989年4月開放時,始信峰植物種類和生物量都有大幅度的增加,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的修復,景觀得以恢復。取得成功經驗后,陸續在天都峰、蓮花峰、丹霞峰、煉丹峰等高海拔景點進行推廣。
        2014年,“黃山景點封閉輪休”被列為“中國履行《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五次國家報告”的典型案例,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向全球發布。
        在成為世界遺產后,黃山分別于2004年、2018年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的成員,使得黃山成為同時擁有世界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三個品牌的風景名勝區。
        2020年12月1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品牌名錄遺產地協同管理經驗交流會在黃山市召開。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園林局東海管理區副主任胡心亭認為,黃山能同時擁有這三個品牌,一方面說明黃山的自然和文化價值超越了國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黃山在生物和文化多樣性協調管理以及帶動社區發展方面獲得了國際認可。
        2008年以來,黃山先后有3名業務骨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遴選為世界地質公園評估員,代表教科文組織參與了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國世界地質公園申請和評估的現場考察任務。曾參與評估的李維說,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分享了黃山世界地質公園保護管理經驗,提升了黃山在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品牌知名度,同時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黃山先后與瑞士少女峰、美國優勝美地、希臘萊斯沃斯、柬埔寨吳哥窟、肯尼亞肯尼亞山等世界知名保護地締結友好關系,采取多種方式加強信息交流,開展友好合作。2018年,黃山與希臘萊斯沃斯島世界地質公園分別在北京、雅典、萊斯沃斯三地舉辦了科普攝影展。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