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2020年陜西林業16件大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1-02-03  來源:陜西省林業局  
             啟動實施《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2020年6月18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治理舉措,并啟動實施“十大行動”45項具體措施,按照“三屏三區一廊一帶”總體布局,堅持“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推動陜西省黃河流域由“淺綠”向“深綠”轉變。聯合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等6部門部署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作。2020年9月18日,啟動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構建連續完整、結構穩定、功能完備的沿黃防護林體系。

      生態脫貧繪就“綠富雙贏”路。向貧困地區傾斜資金30.23億元,力推國家生態護林員政策、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發展林業經濟等“八項措施”,國家生態補償脫貧一批政策全面精準落實,生態脫貧工作成效顯著,省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顯示生態脫貧政策措施惠及貧困人口58.25萬戶、194.25萬人,戶均增收1257元。2020年陜西省林業局生態脫貧辦公室榮獲全省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自然保護地分類體系框架形成。對全省涉及10市96縣的自然保護地進行整合優化。全省參與整合優化的自然保護地共5類212處,落界面積160.58萬公頃,占省域國土面積7.81%。整合優化后,全省自然保護地共202處,總面積183.16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8.90%,并與生態保護紅線充分銜接,歷史遺留問題和矛盾沖突基本預解決。全省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分類體系框架形成。

      嚴查嚴管涉林違法。應用遙感及智慧云技術,嚴查非法占用林地、亂砍亂伐等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疫情期間,出臺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先行報備政策,允許疫情防控建設項目、重點建設項目、脫貧攻堅項目先行報備使用林地,全年中省重大項目先行使用林地進行備案共21起。化解長慶、延長油田項目使用林地遺留問題。編制完成全省《“十四五”期間年森林采伐限額》。

      禁食“野味”守“舌尖”紅線。貫徹落實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決定,迅速行動,周密部署。在精準排查摸底、充分調查研究、征求多方意見的基礎上,經省政府出臺處置辦法,穩妥有序推進禁食野生動物處置工作;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引導,有效抓好信訪維穩工作;對市縣政府禁食野生動物處置工作,從組織實施管理、應急預案制定、資金兌付落實、轉型轉產等情況,進行了全面系統驗收評估。全省涉及11市91縣(市、區)、958家(戶)、262940只(頭、條)禁食野生動物全部妥善處置到位,共兌付資金16287.68萬元。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步入法治軌道。《陜西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條例》《陜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辦法》《陜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貫徹<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等3部地方性法規已經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并發布施行。陜西省林業局系統執法委托全面完成,執法人員培訓、換證全部到位。    

      啟動實施《陜西生態空間治理十大創新行動》。與省社科聯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行動落實落地,其中46個課題研究已經省社科聯立項啟動。新組建重點實驗室、長期科研基地、創新聯盟(中心)等科研平臺5個,出臺林業科技項目管理辦法,協調成立“陜西省林業科學技術委員會”,36個科技創新項目有序推進。完成林產品質量監測1610批次,涉林食品安全考核榮獲國務院和省政府A級等次。陜西林業科技推廣深入田間地頭,舉辦現場培訓40余場,在中林云課堂、農林衛視等網絡直播平臺,向全省林業科技人員和林農培訓經濟林栽培管理技術,把陜西核桃、花椒成功經驗推向全國,受培訓人數超過2萬人次。

      探索推進林長制。在咸陽市旬邑、淳化縣和商洛市柞水縣開展林長制試點工作,漢中全域建立了“山長制”工作機制,調研起草了推行林長制實施方案。積極推行集體林木采伐手機端APP軟件,減少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限。取消林區木材經營(加工)許可審核審批和木材運輸證的核發,加強了事中事后監管。

      國家儲備林基地開工建設。10月28日,陜西省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正式啟動。根據規劃,陜西將在53個縣(市、區),通過人工林集約栽培、現有林改培等措施,著力培育鄉土樹種,大力發展工業原料林,努力營造珍稀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到2025年,建成國家儲備林基地168萬畝。

      5萬余株樹苗扎根西藏。無償支援西藏普蘭縣的5萬余株綠化苗木長勢良好。派出多名技術專家,助力西藏自治區開創直升機飛播造林先河,圓滿完成西藏拉薩、山南2市5縣(區)21.76萬畝飛播造林設計工作,并對西藏2020年飛播造林試驗施工進行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督。

      國家濕地公園再添3處。2020年陜西省富平石川河等3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通過國家驗收,截至目前陜西省國家濕地公園數量增加到26處。全省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修復與保護,濕地物種不斷豐富,種群不斷擴大,黑鸛、白天鵝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數量逐年增加,濕地綜合效益進一步凸顯。

      秦嶺紅豆杉的“銀杏夢”啟航。組織拍攝完成了秦嶺紅豆杉宣傳片,先后起草印發多個文件保護紅豆杉。爭取落實秦嶺紅豆杉保護發展專項資金1000萬,完成秦嶺紅豆杉造林面積3400畝。

      強化森林防火組織保障。組建了陜西省森林火災(省森林資源管理局)應急救援隊,入選省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并被授牌。成功舉辦 “秦嶺林區2020年森林火災撲救實戰演練”。組織開展了2020年查處涉木涉苗檢疫違法案件專項行動,出動執法人員12369人次,檢查涉木企業2785家,查處違規調運木材及其制品1204.3立方米,辦理林業檢疫行政案件171起。

      關注森林組織機構成立。統籌協調、推動各地開展關注森林活動。借助陜西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設立生態文明教育資(基)金,鼓勵更多社會組織參與自然教育。聯合陜西新聞廣播推出14期系列廣播訪談,向社會公眾講述基地特色,分享建設經驗。

      “最美生態衛士”出爐。開展了“首屆最美生態衛士”評選活動,確定50名“最美生態衛士”和20個“最美生態衛士班組”。省森工醫院援鄂抗疫事跡入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先進事跡。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選送最美“最美生態護林員”2名,推薦“光彩國土綠化先進個人” 2人。

      定標“向深綠色進軍”。回顧陜西林業“十三五”建設成就,展望“十四五”生態空間治理舉措。“祖脈秦嶺·和美朱鹮”首屆朱鹮文化宣傳活動引起媒體關注,“朱鹮從秦嶺起飛”成為世界共識;與鳳凰網合作推出《生態空間治理大家談》欄目,與華商報聯合開設“陜西本土植物一分鐘”受到學習強國自然頻道關注,《秦嶺大熊貓》電影與央視合作達成共識,拍攝工作完成80%,陜西生態文化影響力持續提升。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