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兩個月,等它們再壯實些,就可以回歸老家了。”長江三峽大壩壩頂,望著苗圃中綠意盎然的荷葉鐵線蕨,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長黃桂云滿面笑容。開春之后,他們將把眼前這葉如荷葉、狀似靈芝的珍稀蕨類,嘗試野外移栽到群落原產地重慶石柱、湖北恩施。
荷葉鐵線蕨是三峽庫區特有瀕危植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位列“極危”。
20年前,在沿江野外考察時,黃桂云在湖北恩施江邊巖石上發現小片分布的荷葉鐵線蕨,立即展開搶救行動。黃桂云說,多年來,她和團隊通過遷地、傳統繁殖和克隆技術,繁育出荷葉鐵線蕨5000多株。
荷葉鐵線蕨“起死回生”的經歷,見證著三峽庫區珍稀植物保護的艱難和成效。
三峽區域地理環境獨特,分布著2000多種植物,是我國重要的自然物種資源寶庫,也是我國特有植物分布最豐富、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黃桂云介紹,三峽工程的開發和生態保護是同步開展的,從1992年起,三峽集團的科研人員就開始對三峽庫區的珍稀植物分布情況進行調查,在實驗室內模擬植物野外生長環境,開展批量繁殖。近年來,三峽集團每年劃撥數千萬元支持科研和保護,加大對可能受到工程影響的三峽庫區陸生、水生植物的保護力度。
上半年在野外走訪觀測,下半年在實驗室內培育苗木,幾乎成了黃桂云10余年來的工作常態。“這些年,我們搶救的三峽特有珍稀植物有1181種,建成了全國最大的三峽珍稀植物研究與保育基地。”黃桂云說,在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珍稀植物示范區,最初遷地保護的2.58萬余株各類珍稀植物,已經新繁育出18萬余株。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的三峽植物園也在珍稀植物保護方面頗有成效。
前不久,三峽植物園的科技人員將精心栽培的巴東木蓮進行野外回歸栽植,巴東木蓮野外回歸數量突破2000株。三峽植物園主任宋正江介紹,巴東木蓮是中國特有樹種,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樹種。
“除了巴東木蓮,我們還開展了疏花水柏枝、紅豆樹等珍稀瀕危植物的繁育試驗和回歸試驗,并在宜昌市五峰后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老嶺國家森林公園等地建立了試驗林。”宋正江說,目前已收集三峽地區珍稀瀕危特有植物460種,建立珍稀瀕危特有植物遷地保護基地450余畝、珍稀瀕危植物繁育圃30畝。
“從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提出之后,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越來越受重視,三峽區域的山林都有了護林員,認識植物、保護植物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黃桂云說,她的愿望就是看著一個個珍稀植物物種在野外成群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