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面,京城草木蔓發:環城是一望無際的森林群,城區分散著星星點點的公園,道路、河流兩側綠道日漸蔥蘢。綠染京華,得益于近年來各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不懈努力。
北京許下“創森”的承諾:到2023年,全域達到國家森林城市標準。目前,平谷、延慶已創建成功,通州、密云、懷柔三區即將迎檢,石景山、門頭溝、朝陽等區也在緊鑼密鼓加快“創森”。
下大氣力“創森”,到底價值幾何?“森林在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緩解環境污染、滿足休閑游憩需求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說。然而北京“創森”殊為不易:氣候、降雨本就存在天然短板,超大型城市人口密度高,如何“摳”出綠色空間,是無法回避的難題。
強基礎,補短板,各區因地制宜建設森林城市,想方設法找地增綠。
廣袤的平原地區,利用疏解整治騰退空間實施“留白增綠”,開展大尺度城市森林與生態廊道建設。就拿北京城市副中心來說,環城游憩環上的13個公園,利用的大多是疏解騰退空間。
去年秋天,城市副中心的張家灣公園開園了,一期面積達4587畝。一條水巷在綠樹繁花、亭臺水榭中婀娜穿行,重現歷史上大運河畔“水巷茶棚”的泗水舊景。很多人難以想象,這里從前竟然是擁擠雜亂的工業大院,300多家小企業扎根。直到張家灣鎮啟動疏解整治,才為公園建設騰出空間。張家灣公園共分三期建設,總面積超萬畝,將成為城市副中心環城游憩環上面積最大的公園。
城區東部的朝陽則主要是“見縫插綠”,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為森林“擠”出生長空間。“經過前幾年大刀闊斧的大尺度綠化,面積大的地塊大多已披上綠裝。四環、五環路之間多了23個郊野公園,城市第一道綠化隔離帶在朝陽區內率先貫通。”朝陽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說,越往后越是難啃的“硬骨頭”,“接下來是‘創森’的沖刺階段,增綠造林難度更大,靠的是一點點兒‘摳’,哪怕騰出零星地塊,也要緊跟著綠化起來,最終實現綠色的集中連片。”
CBD核心區,就“摳”出了一座“環山抱谷”的城市森林,它滿打滿算也就1.8萬平方米,卻是白領們繁忙工作中難得的“詩和遠方”。踏入這片小森林,人們會恍然以為走進了京郊密林,這里有兩人無法合抱的大樹,食源、蜜源植物還引來了不少鳥兒棲息。
在冬奧會場館等重要節點,石景山區打造了包括13個公園的西長安街森林公園群。首鋼濱水森林公園、永定河生態走廊等公園正在推進建設,首鋼北區工業遺址公園中央綠軸正在改造,一號、二號、四號高爐正在開展綠地修復。
廣袤的京郊鄉野,各區重點開展建設圍村片林、村莊公共休閑綠地、綠蔭村路,以及森林小鎮、森林村莊示范建設等項目,每年完成鄉村綠化美化4200畝以上,打造村民進得去、看得見、留得住的“村頭一片林”20處以上,創建綠色村莊50個,森林城鎮6個。
在水網、道路沿線造林,也是增綠的好點子。豐臺區“創森”明確提出“一軸一廊一屏障,百路百園百社區”的森林布局。其中,“百路”是針對貫穿全區的各環路及十多條主要高快速路,開展道路綠化美化景觀化工程建設;針對建成區的主要道路綠化帶進行改造和新建,建設具有較高樹冠覆蓋率,集景觀、防護、休憩為一體的林蔭街道。“一廊”指永定河水岸森林,加強水系自然形態的保護和修復。
挖掘農村的增綠空間,很多城市化的京郊村莊正在重新擁抱田園風光。大興禮賢鎮的龍頭村建設了5處景觀節點,包括村口公園、入村迎賓大道、迎賓公園等。門頭溝區妙峰山鎮桃園村,環村步道兩側種上了月季、桃樹、百日菊等色彩斑斕的花灌木,不少前往妙峰山的游客被美景吸引,在這里泊車賞景。
“創森”不僅繪就大國首都的生態底色,更為城鄉居民帶來了獲得感和幸福感。首綠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國家森林城市的創建中,北京市突出以人為本,精致建設,真正讓市民能夠“推窗見綠、出門進林”,充分發揮森林的功能和效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種生態需要。
坐擁京北的莽莽林海,昌平區“創森”的家底極為厚實,森林覆蓋率、林木綠化率分別為48%、67%。發動社會力量、注重全民參與,成為昌平“創森”眼下的攻堅重點。初春時節,城北林業站的七十多種花木從沉睡中蘇醒,周邊居民可以為它們澆水、剪枝,還能報名參加園藝課。一座“森林城市體驗中心”正在建設,將展示多種不同風格的園林景觀。
千方百計找地增綠,讓森林走進城市。北京正在書寫著“綠美京華、北京森林”的篇章,朝著城市總規提出的到2035年“成為天藍、水清、森林環繞的生態城市”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