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浙江湖州:濕地治水 水美濕地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2-06-28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張科 趙希元 林麗  

      湖州是太湖邊上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因湖而生、因湖而興、因湖而美,是浙江省濕地類型最豐富的地市之一,有4類8型多種濕地形態,總面積73.16萬余畝(不包括水稻田),被譽為長江三角洲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態濕地。

      近年來,湖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濕地治水、水美濕地”生態建設模式,通過濕地保護治理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2014年,湖州成為全國首個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2016年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國家生態縣(區)全覆蓋的地級市;2017年南太湖流域成為浙江省唯一入選首批國家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2019年成為全省首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縣全覆蓋的地市。

      規劃引領 完善體系

      湖州市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加強濕地保護工作。2007年,《湖州市濕地保護規劃(2006—2020年)》編制完成,成為浙江省首個地市級濕地保護規劃;2016年起,濕地保護被納入全市森林浙江建設目標責任制考核范圍;2017年,修編完成《湖州市濕地保護規劃(2016—2025年)》,各區(縣)同步編制濕地保護規劃。

      目前,湖州市建成國家級濕地公園2處、省級濕地公園5處、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1處,合計面積超過8.25萬畝;另有省級重要濕地10處、縣級以上重要濕地63處,全市濕地規劃體系基本形成。

      制度保障 規范實施

      實現濕地保護與永續利用,必須要有完善的制度做保障。

      2016年,湖州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濕地保護的任務和職責;2017年市濕地保護委員會印發《湖州市濕地生態保護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分區域、分階段,大力推進濕地保護管理和修復,同時把濕地修復列入市“五水共治”“811”美麗湖州建設任務清單。

      生態修復 兼容并蓄

      湖州市積極推進濕地資源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建設,采取自然恢復、人工促進方式,有計劃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恢復水生植物群落。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恢復濕地植被面積5.13萬畝,治理濕地面積24.23萬余畝。

      與此同時,營造生態保護林和水源涵養林,改善濕地生態環境和生態功能;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計劃,在水域河道、湖泊中投放鰱魚、鳙魚等凈水魚類等,加速濕地水質凈化和生態修復,提高濕地的抗逆性;實施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保護與種群恢復,推進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

      近年來,中華秋沙鴨、野鴨、蒼鷺,甚至天鵝、黃嘴白鷺等不少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飛抵湖州濕地越冬,成為當地的新景觀,充分顯示出湖州濕地治理修復取得的突出成效。

      綠色發展 低碳共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同樣也是發展生產力。

      湖州市在保護濕地的同時,著力尋找保護與發展的最佳契合點,堅持綠色發展,低碳共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湖州市打造濕地“金名片”,發展文旅經濟。依托豐富的濕地資源,做水、景、文、游有機結合文章,使自然風光與文化遺存相得益彰,形成“保護—利用—提高”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釋放生態紅利。如德清下渚湖國家濕地公園通過舉辦防風文化旅游節等活動,將“防風文化”與濕地旅游經濟巧妙融合,帶動了當地生態旅游的發展。長興仙山湖國家濕地公園正常年份觀光人數超過25萬人次,旅游經營收入超過1200萬元,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助力低碳共富。

      湖州正以多年濕地保護利用的探索實踐,營造“清幽、柔情、似水”的生態意境,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讓人們透過濕地,看見美麗湖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