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30年芳華獻給588萬棵樹 30年芳華獻給588萬棵樹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2-08-22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8月,海南島西海岸線,陣陣海風在炎炎夏日送來些許清涼。金色的陽光照耀著藍的海、綠的樹、白的沙,傳遞出歲月靜好的安逸與舒適。

        這里是位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化鎮的棋子灣,一片蒼翠蔥郁的木麻黃在海與沙之間建起一道綠色屏障。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期間,在海南省博物館門前廣場上同海南省部分勞動模范和行業代表親切交談,這片海岸防護林的建設者之一陶鳳交就位列其中。

        今年63歲的陶鳳交是昌化鎮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她和她的近百名姐妹們,30年鍥而不舍,在這里種下588萬株樹。她們一同種下的還有一個海邊漁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希望。

        樹與沙的較量

        海南也有荒漠嗎?

        很多人都難以將美麗的熱帶海島和蒼茫的綿延荒漠關聯起來。

        而在30年前,一片濱?;哪驮谄遄訛硰暮_呄騼汝懷由?。

        昌化鎮雖然靠海,但卻干旱少雨,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兩倍左右。干旱的環境加劇了海岸邊沙丘的流動,每年的臺風季節,棋子灣岸上白沙肆虐。風沙堵住了港口,淹沒了農田,吹傷了漁民們的雙眼。

        1992年,有外地承包商來承包棋子灣的沿海防護林工程。村里的男人們忙著出海打魚,陶鳳交就帶著村里的姐妹們加入種樹的行列,成立了一支女子造林隊。

        參加造林,每天有7元錢的工資。這7元錢對于她們雖然也很重要,卻不是唯一的動力。她們更希望以此能改變家鄉,改變生活。

        可這沙灘上能種活樹嗎?

        流沙、高溫、缺水、多風,隨便哪一項都是樹苗的克星。

        3年多過去了,種下的樹活下來的寥寥無幾。

        1995年,來自德國的專家在棋子灣抓起一把沙,握起拳頭,沙子順著手指的縫隙像沙漏一樣流下。專家說,這沙子缺水又不存水,種不成樹。

        承包商放棄了,但陶鳳交卻不甘心。

        海南省林業局局長黃金城當時任海南省林業廳造林處副處長,他帶領由省林科院科研技術人員組成的課題組,一次次來到棋子灣,做實驗、搞調研。

        專家們給陶鳳交支了一招,先種植野菠蘿固沙,再種木麻黃樹苗。

        按照這個方法,木麻黃成活率果然提高了!姐妹們歡欣鼓舞。

        但沒持續多久,陶鳳交發現一旦木麻黃高過野菠蘿,成活率又降下來了。

        陶鳳交和隊友們反復琢磨嘗試,她們把紅土裝進營養袋,把樹苗根部包住,再用淡水浸泡透,然后將帶著營養袋的樹苗深埋在濕沙層里。10厘米、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陶鳳交們一遍遍嘗試栽苗埋坑的深度。終于,在40厘米深度種的100棵樹,成活了97棵。姐妹們高興地抱成一團。

        就這樣歷經一次次失敗、一點點進步,到2020年,陶鳳交帶領的婦女造林隊共在沿海流動沙丘上植樹造林588萬株、3.38萬畝,為棋子灣建起一座綠色的“海防長城”。

        苦與樂的平衡

        陶鳳交高挑清瘦,身體硬朗。她帶記者穿過一片海邊的木麻黃林,林下是木麻黃的落葉,一層又一層,覆蓋著松軟干燥的白沙灘。

        “這棵樹是1998年種下的,當時只有手指這么粗。”陶鳳交指著一棵直徑約有50厘米的木麻黃對記者說。

        陶鳳交對這片林子再熟悉不過。這里有她和姐妹們并肩作戰的青春過往。

        苦與樂、得與失,30年彈指一揮間。

        一片白茫茫的沙地里,一行人排成一排,都帶著竹編斗笠帽,肩挑一根扁擔兩個筐,一棵棵樹苗在筐里隨著腳步顛簸。

      這是這支女子造林隊最經典的畫面。

        30年來,陶鳳交們就是以畫面中的姿態,將數百萬棵樹苗一擔一擔從村里挑到沙丘深處。

        “扁擔有多重?”

        “130多斤吧,樹苗套著營養袋呢。”

        “每天走多遠?”

        “差不多三四十公里。”

        “沙漠里路很難走吧?”

        “穿鞋走不了的,一腳下去沙子全鉆進鞋里。我們都打赤腳,沙地滾燙滾燙,實在燙得受不了,就把套在胳膊上的套袖套在腳上。”

        “腳一定受了不少傷。”

        “全是水泡,破了還沒等結痂,又起了新水泡,反反復復。”

        “吃什么?”

        “早上用飯盒帶飯菜,因為天氣太熱,到了中午,飯菜都餿了,還會有很多螞蟻。但也沒辦法,抖一抖螞蟻,吃了也挺香。” 

        “喝什么?”

        “每個人都背一大桶水,衣服濕了干,干了又濕,汗出得多就總是覺得渴。有幾次實在渴得厲害,我們就把水牛從它們休息的水塘里趕走,等水澄清后用瓶子來舀水喝。”

        “吃餿的飯、喝臟的水,身體受得了嗎?”

        “剛開始有浮腫的、有腹瀉的、有生瘡的,還有昏迷的,但慢慢也都適應了,你看這不也挺過來了。”

        “這么苦,為什么還能堅持那么久?”

        “苦是苦了點,但是看到我們種的樹都活了,原來白茫茫,現在綠油油,心里也樂??!”

        淡淡地說完這些,陶鳳交笑著說:“你看我們吃這些苦,但是我們這些老姐妹現在身體都好得很呢!”

        人與自然的和解

        陶鳳交之所以如此堅定,是因為她知道這片土地在歷史上是有樹的。

        “村里的老一輩告訴我,以前這里都是樹,是因為人們把樹砍了,風沙才越來越多。”

        惡劣的環境無法抵抗時常侵襲的臺風。沒有樹擋風固沙,臺風一來,漁港里的漁船被打得七零八落,老百姓靠天吃飯,日子過得艱難。

        陶鳳交不識字,但她心里一直堅信一個理兒:“老天爺本來安排這里是有樹的,你把樹砍了,那老天自然要懲罰你。”

        懷著這樣的信念,陶鳳交再苦再難也不放棄。這支女子造林隊,從最初的二三十人逐漸壯大,最多時接近百人。

        現在大規模海防林建設已經完成,但陶鳳交依然沒有“退休”,這支植樹娘子軍又主動加入了護林隊,巡林護林,補種修復。她的兩個兒子也成為專職的護林員,一家人守護著這一片來之不易的綠。

        行走在棋子灣的沙灘上,因為有了海防林的庇護,大海也好似多了幾分柔情。陶鳳交問記者:“你覺得我的家鄉美不美?你看這大海,一浪一浪打過來,多漂亮!”

        采訪完陶鳳交,記者送她回家,來到了昌化鎮。小鎮街道整潔,家家戶戶獨棟小樓,是國家衛生鄉鎮。陶鳳交告訴記者,現在環境好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過越好了。

        昌江縣林業局局長文繼戀介紹,棋子灣的海防林目前正在進行退化樹更新補造和樹種結構優化,陶鳳交們所探索出的濱海治沙模式在全省的海防林建設中得到推廣和升級。

        這些年來,陶鳳交和她的姐妹們也收獲了很多榮譽。“全國三八綠色獎章”“全國綠化勞動模范”“全國十大綠化女狀元”“全國三八紅旗手”“感動海南特別致敬團隊”“全國勞動模范”……

        這些榮譽獎章與證書,都陳列在坐落于昌化鎮的“植樹娘子軍紀念館”里,這是昌江縣專門為陶鳳交和她的姐妹們建造的紀念館。館里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一行行文字,承載著這支植樹娘子軍的傳奇故事。

        紀念館也成為新的游客打卡地,她們的故事正傳向遠方。

        紀念館里有一片墻,上面是66位女子造林隊成員戴著斗笠的頭像。陶鳳交熟悉每一位:“這是文靜春,今年45歲,她15歲就跟著她媽媽和我們一起種樹;這是文英娥,她今年87歲了,是我們隊年紀最大的姐姐,她70多歲時因為年紀大了,挑不動扁擔了,就讓她兒媳婦加入我們,接著種樹……”

        在這66位“綠色娘子軍”頭像的中間,寫著這樣一段話:“苦澀的風,再也吹不痛臉龐;蔥郁的綠,襯出最美的笑容。曾經的淚水,是幼苗最好的養分;逝去的芳華,凝固了流動的沙丘。雖為女子亦志剛,甘為木麻戰飛沙,踏過那片炙熱的沙地,你們笑對時光。”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