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浙江余杭林長制改革為綠色發展增“四力”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2-09-05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張科  

      山間草木茂盛,稻田水色天光,古人描摹的田園美景,在如今的余杭處處可見。

        余杭區地處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部,是良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浙江省產業集聚、人才匯集的經濟活躍地區,傳統與現代交融,良好生態與高速發展相得益彰。

        近年來,余杭區以深化林長制改革為總抓手,堅持綠色發展,守住綠水青山,夯本固基、守正創新,“四力”齊發,書寫著山水統治、城鄉統籌發展的新篇章。

        創新管護模式 保障源頭管護力

        今年6月,余杭區政府落實資金410萬元,通過購買社會服務形式,建立浙江省首支森林資源綜合巡查隊伍,推動探索巡林隊伍市場化改革。

        7月初以來,40名隊員通過巡查,發現疑似問題33個、違法線索3條,發布全區森林資源綜合巡查一周動態2期,每周抄送區政府和各鎮街,區級林長審閱批示,下達整改任務,問題得到快速解決,實現閉環管理。巡查隊管護模式已成為全區林長管林護林的有力手段。

        隊伍年輕化、巡護專業化、技術信息化是這支巡查隊伍的最大特色。下一步,余杭區將充分發揮157名鎮街護林員的作用,進一步謀劃護林員市場化轉型,從源頭實現網格化管理,確保管護無死角、無漏洞。

        “林長到村” 增強工作推動力

        余杭區堅持黨政負責、部門參與、全民動員、全域治理原則,以“責任、問題、任務”三張清單為目標導向,督促林長履職盡責。

        目前,全區已公布區級林長39名,明確責任到村;全區共設立三級林長407名、林區警長57名、護林員197名。檢察院、綜合執法局等部門所轄林區的172個行政村,村村有林長(區級),事事有回應。推廣“林長+警長+部門+護林員”模式,實現“上下貫通、左右協同”,形成齊抓共管的“一盤棋”格局。

        今年上半年,余杭區級林長累計巡林46次,推動解決北湖綜合保護工程政策資金保障等重大問題6項,交辦涉林案件11起,銷號率達100%。

        數字化賦能 提升問題導向力

        鸕鳥鎮是余杭區西部林業重鎮,全鎮林地面積近9畝,森林覆蓋率達89%,其中省級公益林21462畝、區級保護林58618畝。

        以往,每到對村民發放公益林補償資金時,林業干部祝錦鵬就十分苦惱。今年,通過“智慧林長”系統的公益林模塊,核對信息后輕點鼠標,即可將補償資金迅速準確地發放到村民賬戶。作為浙江省公益林管理應用的試點,余杭區以數字化牽引林業現代化變革,將“智慧林長”管理平臺建設納入區數字化改革重點項目,提供資金400萬元,采用5G、AI、無人機、熱成像、全景監控、實時圖傳等智能手段,構建“天地人一體化”監管體系,實現一張網管人員、一張圖管資源、一個庫管事情、一平臺管應用、一張表管考核“一管到底”的森林資源治理體系,有效提高了林長制管理的科學化、即時化、精細化水平。

        聚力產業轉型 林農致富添活力

        今年6月,《杭州市余杭區竹產業高質量發展項目和資金管理細則》出臺,其中包括竹材分解點、毛竹材定向收購、“一畝山萬元錢”林下經濟等八大利好舉措,助力竹產業轉型向“深水區”挺進。

        余杭區各級林長、協同部門齊力推進“竹八條”新政落地生效。今年,目標建設竹材分解點3個、“一畝山萬元錢”示范基地8個,開展竹林撫育1500畝,綜合利用竹林剩余物1500噸,預計可惠及林企50家以上、林農1000人以上。

        近年來,余杭區圍繞“做強二產、帶動一產、助力三產”,打通“兩山”雙向轉換通道,全區持續發力,深耕林產業綠色發展。“毛竹之鄉”百丈鎮聚焦碳排放和竹林碳匯,在綠色低碳環保領域進行一系列探索,先后與市余杭供電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探索全域電力能源托管新模式:與浙江農林大學簽訂項目開發協議,探索竹林碳匯增量的可持續經營和竹產品儲碳量的市場交易。通過試點合作,百丈鎮現已建設林下經濟基地400余畝、竹產業提升示范基地298畝、毛竹現代園區1個,項目流轉毛竹林6000余畝。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