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猶如置身生態畫廊。“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西峽,地處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和河南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現有林地面積410萬畝,森林蓄積量109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0.35%,林下經濟發展空間十分廣闊。當地農民70%以上的收入來自林果、林菌、林藥種植業。
林下經濟邁向高質量
2021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陽月季博覽園考察調研時指出,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優勢資源,加強地方優質品種保護,推進產學研有機結合,統籌做好產業、科技、文化這篇大文章。當年12月,河南出臺《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規劃(2021—2025年)》和《林草林菌林藥行動計劃(2021—2025年)》,積極拓展“兩山”轉化路徑,推動全省林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在寨根鄉寨根村蘑菇種植基地,51歲的村民潘忠林指著林蔭下的大棚滿臉喜悅地說:“我和老伴兒用果木廢料種植蘑菇,一年能種8000袋、掙5萬多塊錢。”西峽縣有20余萬人從事蘑菇種植業。
近年來,西峽拓展林業產業發展空間,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因地制宜將全縣劃分為淺山丘陵林菜、林藥區,深山林菌、林藥、林畜區,著力發展林下經濟和生態康養旅游。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000余萬元,對林果、林藥、林菌專業大戶實行以獎代補,要求每個鄉鎮打造“一個林產加工企業,一個龍頭服務公司,一個特色示范基地,一批專業示范大戶”。
專業培訓三級貫通
“這兩年,縣里專門安排技術人員到地里教我們管理和種植獼猴桃,坐果率和果實品質都有明顯提高,畝產量由原來的3500公斤提升到4500公斤,每畝多收入6000元。”五里橋鎮黃獅村獼猴桃種植大戶趙德興說。 一年來,西峽縣按照縣級示范、鄉鎮集中、村級普遍培訓的要求,多次組織黨員、專業技術人員,在獼猴桃生長關鍵階段,深入田間地頭培訓,為種植戶講解政策,傳授水肥控制等田間管理技術。 如今,向科技要生產力在西峽已形成共識。結合林業科技特派員制度,西峽縣聘請256名農民技術員、土秀才,就近指導生產技術。 五里橋鎮黃獅村黨支部書記張青云介紹說,村里有3家專業合作社,吸收600多戶群眾,發展獼猴桃種植3000多畝,在致富帶頭人、“土秀才”的指導下,管理、技術、營銷三統一,戶均增收2萬多元。
生態獲利模式創新
“依托國儲林項目建設,在林下套種黃芩、何首烏、蒼術、黃精等中藥材,輻射帶動周邊群眾2000余戶增收,人均年收入1.2萬元。”向日葵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沈文武介紹道。 西峽是全國最大的優質山茱萸生產基地,被認定為“名優特經濟林——山茱萸之鄉”。22萬畝山茱萸基地通過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被評為“河南省十大中藥材種植基地”。 西峽縣林業局副局長王建中介紹,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在西峽北部山區建立20萬畝GAP山茱萸生產基地,實行訂單生產,農民每年直接收益上億元。同時,每年可帶動5萬多人次務工,增加勞務收入120余萬元。
林下經濟不與糧爭田,不與林爭地。近年來,西峽積極拓展林下空間,開展復合經營,產業鏈不斷延長,催生特色林產品電商企業50多家、微商2000多戶,年銷售額已突破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