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云南省花卉技術培訓推廣中心獲悉,該中心將自2022年10月1日起,為全省“10大名花”企業及無土栽培重點企業開展為期一年的公益性水質、植物檢測服務。
云南花卉經過40年的發展,傳統種植模式已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因化肥、農藥過量施用,導致傳統產區土壤連作障礙造成產量和質量逐年下降。在經濟效益下降,近五年花價僅增長不到10%的同時,而人工、租地等生產成本增長卻高達80—100%。此外是自然災害頻發,經常性冬季低溫和雪災、夏季陰雨、春季干旱等對生產造成很大損失。
該中心對昆明、玉溪、紅河、楚雄、曲靖、大理6個花卉主產區進行調查和采樣分析,并在10家企業和合作社建立了固定監測點。檢測數據顯示,相比于傳統種植模式,現代種植模式基本可以實現化肥100%的回收和再利用,實現對環境的“零排放”,從而解決傳統花卉生產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環境污染、土壤連作障礙等問題,同時能節約30%的灌溉水。相比傳統種植方式,通過無土栽培、氣候控制等綜合手段,能減少50%病蟲害的發生,再配套生物防治技術,可減少60%的化學農藥使用量。無土栽培綜合生產效率比傳統土壤栽培提高了3-6倍。此外,現代栽培模式配備了保溫、加溫、控濕的設備和堅固結構,在充分利用云南氣候優勢的同時,避免了不利氣候造成的災害。
據悉,將持續至2023年9月30日的本次公益性水質、植物檢測服務旨在進一步加快推動全省花卉無土栽培現代種植模式推廣應用工作力度,切實發揮技術推廣機構服務基層、服務三農職能職責,深入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期間將嚴格按照國標或行業標準、方法,為全省15家“10大名花”企業以及首批約40家無土栽培重點企業提供公益檢測工作。
該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對施用前和回收肥水后檢測營養液中EC值、pH值和營養離子濃度,可以更加精準地把控肥料母液配方和施用量。而通過對植物定期開展檢測分析,有助于生產主體精確了解花卉真實需求、及時掌握花卉生長變化,進而通過改進灌溉、施肥等方式促進花卉健康生長,助力花卉增產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