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市海綿城市建設推進動員大會召開以來,濟南市在建的市政道路工程也迅速調整方案,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試點建設。近日,記者探訪鳳凰路北段和旅游路東段工程,了解道路如何變身“會呼吸的海綿”。
海綿城市建設,就是要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讓城市變得會呼吸。作為五大系統中的一項,在建的旅游路東段、旅游路西段、鳳凰路北段、二環南路等都對建設方案進行了因地制宜的調整,增加工程的海綿內涵。
記者在旅游路東段看到,人行道彎彎曲曲地穿梭于綠化帶間,讓行人與景色融為一體。記者了解到,這是濟南第一條自由式綠道,長達1.2公里。不僅看起來生態十足,還采用了以碎石為主料的透水混凝土鋪裝,使得一般中雨水平及以下的雨水量全部滲入地下。此外,分層構造的道路結構也讓雨水更好地下滲,正常降雨基本不產生道路徑流。
項目部一位負責人說,道路建設本是灰色工程,但結合海綿城市理念以來,越來越多綠色建設內容被增加進來。在鳳凰路北段,綠化帶建設細節多多,既有植草溝、下凹綠地、雨水塘幫助蓄水、滲水,還建有溢流井二次下滲并排除多余雨水防澇,最大化“留住”雨水資源。
“海綿城市建設不局限于大明湖興隆片區試點區域,而是要以試點為帶動全面鋪開。”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鳳凰路北段、旅游路東段的海綿城市建設經驗將作為標準,在其他新建、在建道路繼續推廣,打造一批會呼吸的綠色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