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山東青州彌河國家濕地公園,空氣清新、遠山如黛,白鷺、大天鵝、蠟嘴雀等不時掠過水面,一幅“水清、岸綠、景美”的畫卷令人心醉。
青州彌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彌河中段,2013年12月被認定為國家濕地公園,2020年3月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這里是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中轉站。
青州市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和彌河水資源優勢,圍繞“生態美、河畔美、人文美”,系統謀劃打造美麗濕地青州樣板。
厚植綠色,擦亮生態濕地名片
生態是青州彌河國家濕地公園最大優勢和最大財富。青州市編制《青州彌河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將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有機結合,水色與岸景、傳統與現代共融,體現生態、親水、休閑、現代特色。
濕地公園開展了恢復提升三年行動,按照“全域保護、全域生態、全域提升”的思路,全域打造綠色發展新高地。
通過實地調查和勘察,對濕地類型、植被類型及面積、水源狀況、優勢物種、濕地水環境因素、濕地野生動物等36個方面全覆蓋,選取141塊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樣方,形成全彌河流域數據最翔實、物群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設立15個生態監測站點,其中鳥類監測點2個、野生動物救助站2個、農業生物和土壤監測點2個、水質監測點3個、水文監測點1個、氣象觀測點1個、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點4個,制定了嚴密的野生動植物保護措施。
同時,作為國家級病蟲害測報點,完善水質、氣象、水文、動植物等監測,健全監測臺賬、檔案,定期定時對病蟲害情況上報,提供監測數據,對預防大面積病蟲害起到積極有效作用。
融合優勢,打響水秀生態美金字招牌
美麗彌河濕地公園多姿多彩。為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濕地公園管理服務中心大力實施“美麗濕地三年提升計劃”,探索生態度假、休閑觀光、花卉體驗等一體化模式。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彌河水在濕地公園蜿蜒而過,南部與黃樓街道、彌河鎮兩個花卉重點生產區緊密相連,西南群山綿延。借助這些優勢資源,青州在濕地公園成功舉辦了首屆山東省花境大賽。生態濕地、美麗公園、多彩花境吸引絡繹不絕的游客前來觀賞,最多時每天近1萬人次前來參觀。
濕地公園管理服務中心先后實施生態恢復大會戰項目20多個:修復駁岸600米,整理土方4000立方米,新建沉淀池2座,栽植荷花2.3萬平方米,清理內水系淤泥1.1萬立方米,安裝駁岸護欄3200米,補植草花地被5.5萬平方米,疏通河道11公里,安裝太陽能路燈160盞,修復道路1.4萬平方米……
通過不斷擦亮彌河最美濕地生態品牌,濕地生態之美理念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已成為青州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文化鑄魂,賦能濕地發展新活力
為精心打造提升青州彌河國家濕地公園,全域提升生態發展水平,青州市通過文化潤園、讓濕地“活”起來,文旅興園、讓文旅產業“硬”起來,服務進園、讓文明建設“動”起來,打造青州市亮點景區。
生態美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需要長期過程。青州市緊緊抓住生態不放松,體現生態、親水、休閑、現代特色,建設河流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等3種典型濕地,沿河兩岸形成2條天然綠色長廊,以及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科研宣教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等五大功能區域。
為構筑起水生態、水安全天然屏障,創新全員參與、全域覆蓋、全面融合、點面聯動“三全一聯”管理運行機制,通過分段負責、網格化管理,實現了管理區域全面覆蓋。同時,將河長制、濕地公園日常管理、巡護工作全面融合,實行屬地管理,責任落實到人。
通過近年來的生態保護恢復建設,濕地公園內植物種類明顯增多,現有植物384種、野生鳥類184種。其中,擁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銀杏、水杉2種,先后多次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200余只,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紅隼、鶚、大天鵝、疣鼻天鵝、長耳鸮、黑翅鳶、白琵鷺等17種,山東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6種。
同時,利用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科研宣教區等五大功能區域,抓好科普教育,建有200余平方米的自然教室,2022年以來舉辦“濕地大講堂”6期,公益性培訓1800多人次,接待研學團隊師生3000余人,增強了社會公眾對保護濕地及其生態環境的意識。
今天的彌河國家濕地公園,河流、庫塘、草地、森林、草甸等多種多樣的生態景觀,在融合彌河悠久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基礎上,實現了自然生態、濱水休閑、歷史人文、度假旅游等多項功能優勢聚集,真正成為人民群眾共建共享共護的綠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