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涌金蓮開花時,從假莖直立向上長出大型蓮座狀花序,直徑可達20—40厘米,苞片逐層開放,形成色彩鮮艷富麗的“眾星捧月”的奇觀,瓶插觀賞期近二個月,因此也是高檔的切花材料。
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地涌金蓮原產于云南省,但作為切花在斗南花市上卻難見其蹤。受訪花商都表示,沒有見過將地涌金蓮做切花在市場上銷售的。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高原林業研究所李正紅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小組,經近十年的野外廣泛調查,發現9個地涌金蓮野生種群,從中發現了苞片色、葉色、株型的天然變異類型,通過突變優良單株選擇、組織培養繁殖,篩選出‘佛喜金蓮’、‘佛悅金蓮’、‘佛樂金蓮’3個觀賞價值遠勝原種的新品種,獲得云南省園藝植物新品種登記注冊證書,是世界首次人工培育的地涌金蓮新品種。
李正紅說:他們曾將地涌金蓮作為切花,在斗南花市展示過,雖然關注的人多,但也沒什么反響。他認為地涌金蓮作為切花,在市場上難見其蹤的原因首先是宣傳不到位,大眾認知度低。其次地涌金蓮一畝地只能種600株左右,三至四年才開花,生長期長、生產成本高導致價格昂貴;再者是目前無法做到長期、持續、穩定的供貨;此外是花序較大,包裝、運輸難度大,費用較高。
李正紅的說法與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高亦珂不謀而合:“地涌金蓮作為大型切花,適合會展等大場景的應用,對一般的家庭不太適合,另外作為珍貴高檔切花,還有很多人不了解。”高亦珂說。
云南植造家景觀設計有限公司花藝設計師王玉平告訴記者:地涌金蓮做切花,因為花莖粗壯,花序較大,花泥花瓶都很難與其匹配,因此影響了銷售。不過選用一個瓷盤之類的花器會非常美觀。
中國花卉協會市場流通分會副會長、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原總經理張力認為,切花材料不僅要易得、成本低,而且要規模化生產,能保證常年穩定供貨。而目前地涌金蓮作為切花,除了很難滿足這些要求外,價格、保鮮、運輸、包裝、應用等都有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