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模型,科學認定古樹資源。在年輪鑒定法的基礎上,參照樹木生長規律,選取有代表性的鄉土樹種取樣,利用LINTA6樹木年輪分析系統和“三段計算法”解析樹齡,建立了濟南地區常見古樹年輪和直徑回歸模型,生成了《濟南市常見古樹樹齡和胸圍關系對照表》,并在古樹資源調查應用中對模型不斷驗證,目前適用率在85%以上。
因樹施策,搶救復壯古樹名木。按照“一樹一策”精細化保護的原則,對240余株古樹實施搶救性修復。古樹修復后,利用廣域網和物聯網技術為古樹安裝生長監測儀——古樹芯,實時監測土壤淺層(10cm)溫濕度、pH值、EC值和樹體傾斜度、GPS+北斗地理位置定位等數據,實現古樹本身及其生長環境的實時動態監管。
數字賦能,助推古樹名木管理。利用“3S”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建立了涵蓋資源管理、檔案管理、巡查養護、生長監測、綜合展示、公眾服務、領導決策和技術支撐等八大子系統的濟南市古樹名木智慧云平臺,實現古樹名木基礎數據信息化、業務處理網絡化、決策分析智能化和業務監管透明化的古樹名木動態監測體系。建成了古樹名木智慧檔案室,實現“一樹一檔”。
制定標準,規范保護古樹名木。在廣泛征求經營單位、管理單位、使用單位、科研單位、大專院校意見的基礎上,吸收國內相關研究成果和當前先進技術,制定了《古樹名木健康診斷技術規程》等6個濟南市古樹名木保護和管理標準,填補了全市古樹名木保護技術標準的空白。
保存基因,傳承古樹純正血統。濟南市觀賞植物省級林木種質資源庫內建立了古樹名木基因庫,通過扦插、嫁接、組培等無性繁殖方式,克隆歷下宋海棠、五峰公孫樹、歷城幸福柳、高路橋楷樹、千佛山唐槐等著名古樹1000余株,保留基因,作為古樹的傳承。
開展“樹王”評選,推動全民參與保護。濟南市組織開展了濟南市“十大樹王”評選活動,從樹木種類、樹木年齡、生長地點、景觀效果、文化內涵、科研價值等方面,對古樹名木進行綜合評價,最終評選出側柏、銀杏、國槐、黃連木、青檀、旱柳、板栗、油松、海棠、流蘇樹等10個樹種為濟南市“十大樹王”。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