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描繪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明確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之一,把美麗中國建設作為“兩步走”戰略安排的重要內容。對照黨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首都園林綠化工作將以全新的思路、科學的方法,拓增量、提質量、擴容量,認真走好內涵集約式發展的新道路。樹立科學綠化觀,厚植大國首都的亮麗底色。對照新版城市總規和“十四五”規劃確定的目標,北京到2025年還要再增加近6萬畝森林。建立土地利用變更調整機制,將兩輪百萬畝造林的地塊全部納入林地綠地管理。將各類綠色空間與各種綠化形式緊密結合,積極做好挖潛增綠、見縫插綠、多元增綠工作。走科學綠化之路,推動園林綠化資源化、低碳化,統籌推進集雨節水、污染地治理、資源循環利用。進一步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突出生態優先的原則,防止過度園林化、景觀化,提升林木綠地的質量和生態功能。樹立系統治理觀,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在造林綠化中,堅持林水廊相結合、環境保護與動物棲息地構建相結合。審慎推進河道內的林木調整,防止脆弱的生態系統退化為沙源地的風險。在“疏整促”和城市更新中,把推進城市生態修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加大留白增綠、戰略留白、揭網見綠,實現以綠治亂、以林看地。充分利用拆遷騰退地和城市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建設小微綠地和口袋公園,提升市民綠色福祉。加快發展特色林果、花卉種苗和觀光采摘、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現代綠色產業。全面落實好現有各類補償、補助政策,積極研究制定一批新的政策機制,拓寬興綠富民道路。樹立和諧自然觀,構建高水平“千園之城”和生物多樣性之都。北京市各類公園已達1050個,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園之城”。北京將推動公園城市試點先行,加快構建城鄉一體的市域公園游憩體系。按照功能定位和服務屬性,進一步完善城市休閑公園、郊野公園的自然體驗、文體娛樂、游憩服務等配套服務設施。加快推進城市綠道和森林步道建設,真正做到“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要進一步處理好城市、人、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理念貫穿于園林綠化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研究,構建科學合理的生物多樣性評價體系。樹立綠色價值觀,打造首都生態園林文化“金名片”。園林綠化文化集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紅色文化、民風民俗等要素于一體,是北京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積極推動建設全國文化中心、打造“三條文化帶”,加快修復老城區園林文化要素,嚴格保護中軸線園林景觀風貌。重點加強“三山五園”地區園林景觀風貌整治和歷史名園示范建設,加大對占用歷史園林資源的疏解騰退,深挖“古樹文化”內涵,讓“古樹活起來”。提升生態文化基礎設施水平,新修擴建公園要增加自然文化內涵,建設自然教育基地。形成以高水平展會為代表,以系列科普、文化活動為展現形式,以綠色生態為根基的首都特色生態文化體系。樹立生態安全觀,全面提升重大風險防范處置能力。加強園林綠化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全面加強各類風險點的排查和動態監測,加快構建生態災害科學預警機制和綜合防治體系。完善公園綠地防災避險功能,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以“零容忍”的態度,嚴厲打擊破壞生態資源的非法行為。建設好林長制綜合管理平臺,壓緊壓實各級黨政領導目標責任,建立健全“一長兩員”網格化管理體系,不斷健全完善林長田長河長“三長聯動、一巡三查”機制,完善園林綠化資源管理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