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山東無棣低效棗林改造助農增收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02-09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張國輝  

      冬至過后,氣溫持續走低,寒意襲人。山東省無棣縣水灣鎮鞠家村的低效棗林改造現場卻是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多名婦女正手持鐮刀,把纏繞在棗樹上的鵝絨藤清理下來。

      無棣縣是棗產業生產大縣,素有“金絲小棗第一縣”之稱,棗樹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然而,近年棗產業經濟效益下滑,人們管理棗樹的積極性不高,出現了諸多棄管現象。因疏于管理,長勢旺盛的鵝絨藤遍布整個棗林,“草吃樹”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棗業收入更是每況愈下。

      為重振棗產業輝煌,無棣縣林業主管部門重點謀劃,不斷探索棗業發展新方式。

      2021年,國家有關低效林改造政策的出臺,讓人們看到了棗業生產的希望。當年底,《山東省林業改革發展資金管理實施細則的(試行)》印發,讓無棣縣發展棗業的信心大增。全縣推行低效棗林改造,通過政策宣傳,給群眾算經濟賬。在此基礎上,全縣確立了試點引導方法,讓示范引路,拓展農民增收門路。

      無棣縣主要采取兩種改造方式:一是對死棗樹林全部平茬后更新栽植,實現品種改良;二是實行疏伐,增加棗樹間隙,優化棗林規格檔次。在試點改造的過程中,無棣縣嚴格用好中央和省里扶持資金的杠桿作用,做到高標準建設、高規格培育,提升改造標準。經過改造的水灣鎮河崖劉村低效棗林改造示范片,新栽植的棗樹長勢喜人。

      試點的引領作用是明顯的,群眾看到了棗業發展的出路。試點片區對全部平茬后的死棗樹進行更新栽植,嫁接金絲四號小棗,棗樹的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同時,在棗樹下發展林下經濟,種植農作物、中草藥,養雞、養鵝、養蟬等,拓寬了增收渠道。棗林疏伐后,便于機械化作業,減少了勞動力投入,提高了勞動效率,經濟效益成倍增加。一些農民通過流轉林地增加收入,促進了林地集約化管理。

      2022年,無棣縣改造低效棗林1.3萬畝,改良后的棗樹3至5年后可進入盛果期,屆時平均每畝將增收4000元以上。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