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寧夏壓砂地草原生態逐步恢復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05-18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羅浩  

      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2020年退化草原生態修復項目順利結題。該項目主要針對吳忠市紅寺堡區壓砂地逐步退出現狀,采取“補播草種+栽植灌木”治理技術措施逐步恢復壓砂地草原生態環境。

      該項目在紅寺堡區太陽山鎮利通村試驗面積320畝,其中牧草引種試驗66畝;歐李、金銀花、蒙古扁桃等小灌木不同密度栽植試驗45畝;灌草混播模式種植試驗209畝。通過試驗,篩選出適宜于壓砂地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模式、草種及措施,為荒漠草原壓砂地生態修復治理提供可推廣的技術模式和經驗。

      通過3年試驗項目取得3項研究成果:一是小灌木歐李和金銀花在栽植初期成活率優于蒙古扁桃,但其耐旱、耐高溫能力較差,因此建議荒漠草原壓砂退出地小灌木種植宜于3月10日前栽植定苗,成活率可達95%;二是在自然條件下,引種禾本科牧草的出苗率和成活率均高于豆科牧草,達到85%以上,建議荒漠草原壓砂退出地生態修復時補播草種以短花針茅、沙蘆草、芨芨草和扁穗冰草等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品種為主;三是通過補播沙蘆草、短花針茅、沙打旺、草木樨狀黃芪、花棒、扁穗冰草等牧草品種,草地綜合植被蓋度增加了15個百分點,草地生物多樣性增加,草原質量得到提高,草地生態環境有所改善。

      寧夏回族自治區將圍繞荒漠草原壓砂退出地特有植物開展種質資源創新研究,特別是黎科植物白莖鹽生草與土壤環境和其他牧草種子的協同作用機制開展進一步研究。對壓砂地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和技術模式推廣應用給出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構筑多種類、多層次、多功能的穩定健康草地生態系統。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