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廣東清遠治理“土地癌癥”有一招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06-20  來源:廣東省林業局  

      夏日的陽山,天藍水清,樹綠花紅。漫步山中,令人心曠神怡、精神舒暢。清遠市陽山縣,是廣東省全面加強石漠化綜合治理、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一個縮影,昔日石漠化土地面積達15399.7公頃,占行政區域面積比例在30%以上,是典型的“寒極”。而現在的陽山東山鄉,儼然成為一個生態公園和物種園。

      在清遠陽山,流傳著一個“植林造水”的傳奇故事。1999年初,香港麻醉科醫生謝士恒首次踏入陽山縣東山鄉,他看到了這么一幕——由于當地石漠化嚴重,四處皆沙石,植被稀疏,居住在此的6000多名村民每天都面臨飲水難題,當地村民甚至還在屋旁或菜園里建造一個可容10多擔水的小水柜,并上了鎖。

      在目睹了陽山人民的“缺水生活”之后,謝士恒決心要讓村民實現“用水自由”。為此,謝士恒在陽山東山鄉成立了植樹蓄水風景試驗區,并邀請華南植物園專家做顧問指導,采用“品字形”打穴,再用混合好稻谷殼的泥土回填,春天植樹后用松樹皮覆蓋。

      經過2年的實踐,試驗后樹木開始成林,山間冒出泉水,6年后,3000多畝山地已綠化起來,已形成多樹種、多色彩的混交林,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整個林區共有物種180多種,山嶺間滲出多股山泉。謝士恒用自己的行動創造了石灰巖山區植林“造水”的奇跡。目前,省林業局已將東山鄉列入公益林示范區建設試點,弘揚新時代荒漠化治理精神,讓更多像謝士恒一樣的慈善家,積極參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

      近年來,陽山加強石漠化治理,通過植被恢復、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治理石漠化,走出了一條“治山與興林”道路。據統計,2011年至今,陽山投入資金超過5500萬元對石漠化區域進行綜合治理,目前已完成封山育林14206公頃,人工造林1050公頃,更新種植苗木213萬株,使項目區植被明顯增加,林分質量顯著提高,逐步建立起結構穩定、功能強大、效益明顯的森林植被體系,有效地改善石漠化地區的生態環境。

      “以前滿山石頭,泥土松散,水留不住,種什么都難。”陽城鎮暗浪陂村民張伯說,“現在好了,山上種滿了樹,泥土水分變好了,很多以前沒水的地方有水了,種植容易了。”

      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陽山石漠化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接下來,廣東將著力打造高質量的示范區建設平臺,加強石漠化地區公益林保護和管理,提升石漠化地區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生態功能,構建完備的森林生態系統。同時,進一步提高石漠化地區省級以上公益林補償標準,加大對荒漠化綜合治理模式的研究及推廣,鞏固治理成效。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