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廣東連南一帶漫山石頭裸露、水土流失嚴重、缺乏肥力,是典型的石漠化土地,世居于此的瑤族群眾只能苦苦地在“石頭縫里討生活”,出現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情況。
1999年,廣東省實施生態公益林政策以來,在該地區打響了石漠化治理的第一槍,在該區域劃定生態公益林,封山育林加強生態管護,禁止砍柴、放牧等破壞生態行為。
2008年,廣東全面啟動并實施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在韶關、清遠、肇慶、河源、云浮和陽江6個地級市所轄的樂昌市、乳源瑤族自治縣、陽山縣、英德市等21個縣(市、區)大力開展石漠化治理工作。
2019年1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復同意開展國家石漠公園建設,同年,省林業局支持連南依托石漠公園開展森林生態綜合示范園建設。自此,連南加大植樹造林、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力度,不斷擴大生態公益林面積,統籌開展地質災害治理項目、水土保持工程等,聚力推進整個石漠化區域生態修復。
經過持續20多年的治理,這片區域逐漸恢復了群峰矗立、植被豐茂的面貌,3000多畝石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如今,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里山巒重疊、郁郁蔥蔥,一眼望去,氣勢磅礴。
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是廣東首個獲國家批準的國家石漠公園,它是廣東推進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的具體行動,也是廣東省委、省政府扶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現在的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已經成為集巖溶生態保護保育、生態觀光游覽、自然教育、森林康養休閑、體育運動參與、地方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森林生態示范園,兼具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設完工的宣教館成為連南對外的生態客廳、展示連南生態保護的國家級實物名片。
石漠化治理,恢復了當地生態環境,更助力連南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范圍。生態好了,守著青山的瑤山群眾由此吃上“生態飯”。針對石漠化地區土地資源貧乏、土層淺薄、保水保肥能力差等特點,連南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時向石頭山“挖”黃金,因地制宜發展、培育生態農經作物,使石漠化地區由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型。
在連南石漠化集中分布的三排鎮油茶種植面積,近20年已從不足200公頃增長至1800公頃,年產值逾5000萬元。油茶、桑葉、銀杏、野葡萄……如今,這些長在石頭山的農經作物,已成為瑤山群眾致富新途徑,每年產生經濟效益逾億元。
為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連南大力開發綠色生態產品。目前,連南瑤族自治縣已申報成功稻魚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茶藥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兩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此外,連南積極開發林業碳匯項目、謀劃低碳社區示范項目。截至目前,連南34個行政村與第三方公司簽訂了林業碳匯開發協議,并已完成2019-2020年的碳普惠核證自愿減排量測算,合計10.47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