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位于泰山風景區西南邊緣處的8個小班發現松材線蟲病疫情,對泰山核心景區松林資源和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面對嚴峻態勢,山東省泰安市發起了松材線蟲病疫情拔除攻堅戰役,在防控中堅持“133”防控策略,即扛牢“一個責任”、突出“三個精準”、落實“三個到位”,連續3年實現無疫情,2022年底實現了疫情拔除,打造了全國重點區域松材線蟲病治理標桿。
“一個責任”確保泰山生態安全
泰山是我國首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縮影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松樹面積約9.2萬畝,占泰山森林總面積的52.6%?,F存百年以上古松1937株,其中望人松、姊妹松、五大夫松等標志性古松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松林景觀也是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松材線蟲病這一重大疫情,泰安市把消滅泰山松材線蟲病疫情擺到保障生物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的重要位置,以林長制為抓手,強化督查考核,完善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責任機制,創造并堅持了“435”夯實松材線蟲病防治責任落實機制。即:指揮部牽頭抓總并統籌各方力量,實行泰山景區管委會、管理區、工隊、包片負責人的四級包保責任制,健全泰安市、泰山景區和管理區三級監督機制,完善組織領導、技術支撐、除治預防、檢疫監測和監督檢查五大工作體系,實現了預防和除治責任橫向分解、縱向壓實、層層包保,確保消滅泰山景區疫情目標如期實現。
“三個精準”科學除治阻斷傳播
泰安市抓牢精準除治、精準管控、精準預防3個環節,把好疫情傳入、疫木流出兩個關口,堅決做到外防輸入、內防擴散。
推進科技攻關“揭榜掛帥”,為疫情防控做好科技支撐。全市圍繞死樹監測、伐樁封閉、枝干清理3個環節,把除治過程細分為12道程序,形成閉環管理。應用泰山松材線蟲病除治管理系統,更精準高效地動態監測疫木位置、數量和疫區邊界變化。選用專利產品防逸罩對伐樁進行封閉,確保封閉效果超過2年,有效防止伐樁內媒介昆蟲逃逸造成疫情傳播。
同時,徹底清理死樹枝干,將直徑1厘米以上的枝干全部運出林地,在山場燒毀或粉碎。對偏遠山區,自主設計制造了野外安全焚燒爐,有效解決了運輸難、費用高、防火難等問題。
為減少疫情傳播蔓延的風險,全市嚴控疫木流失擴散,對粉碎物去向登記備案、專人押送、全過程監控。護林員也對轄區內疫木流向進行日常巡查,確保疫木全流程可追溯、不流失。出臺并嚴格執行《泰山風景名勝區生態保護條例》,在泰山5個進山路口設置檢疫檢查站,年平均檢疫470批次左右。對進山的光纜、電纜,一律將木質纜盤更換成鐵質纜盤,嚴防疫情通過松木制品傳入。在全市開展松材線蟲病疫木管控及林木種苗檢疫執法專項行動,加強對松樹、松木及其制品的檢疫監管,依法打擊非法運輸行為。
“三個到位”保障合力攻堅
泰安市堅持以系統觀念謀劃和推動疫情防治,專業指導到位、力量配備到位、工作落實到位。
全市制定“以清理死樹為核心,與媒介昆蟲防治、古樹預防、檢疫封鎖、監測普查有機結合”的綜合治理方案。聘請南京林業大學葉建仁教授等7名國內一流專家組建專家組,全程指導防治工作;與中國科學院印象初院士聯合建立院士工作站,制訂技術標準,開展松材線蟲病生物學、生態學研究和風險評估,開發泰山松材線蟲病除治管理系統,為精準防控提供了智力支持。
目前,泰山景區一線技術人員達到59人,承擔劃片包保任務,指導參與轄區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同時,采取“屬地管理、專業除治、三層驗收、績效承包”模式,聘請具有專業資質和豐富施工經驗的企業按程序施工。建立市區鄉村四級、泰山景區與周邊縣(市、區)、泰安市與相鄰市交界區三類聯防聯控聯查機制。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全民防范意識。
泰安市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財政支持,加大市級財政投入,并把松材線蟲病防控納入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內容,累計投入資金近5000萬元。堅持常態化監督檢查和隨機抽查核查相結合,發現問題限期整改。把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和市縣鄉村四級林長績效考核,創新實行“體制內從嚴處分,體制外從重處罰”的責任追究制度,凝心聚力守牢泰山生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