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寧夏回族自治區草原工作站牽頭實施的“生態型優質牧草品種引選與現代草地高效模式創建及示范”項目圓滿完成并通過自治區科技廳組織的評審驗收。
該項目篩選出了適宜在寧南山區推廣種植的無芒雀麥、鴨茅、葦狀羊茅、巨能耐鹽苜蓿、甘農7號苜蓿5個優質牧草品種,“秣食豆+鴨茅+甘農7號+高羊茅”“小黑麥+燕麥+無芒雀麥+阿迪娜”2種混播草地種植模式;建立了牧草產量與品質評價數據庫和快評預測模型4項;提出了放牧型混播草地栽培模式及配套豐產技術體系3套。
該項目由寧夏回族自治區草原工作站聯合寧夏農林科學院林業與草地生態研究所、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共同承擔建設,歷時3年完成,共建成放牧型混播人工草地科技示范基地200畝和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技術集成示范區500畝,獲批實用新型專利2項,受理實用新型專利1項,培養碩士研究生3名,培訓農民100人次。該項目輻射帶動南部山區草原生態修復面積38萬畝、人工種草面積2萬畝。通過項目實施,豐富了寧夏牧草品種,探索總結出良種良法配套豐產栽培模式及關鍵技術,為當地草原生態改良、畜牧業增效作出了積極貢獻。(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