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接儀式上,青海省林草局指出,草種業是草原生態修復與草業發展的“芯片”,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多年來,青海堅持把林草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充分發揮省內外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等開展草種的研究、馴化、培育工作,累計收集各類種質資源近5000余份,建有草類原種圃115個,草類原種50余種,制定30種牧草種子的省級品種標準,選育和審定登記的生態型優良草種16個,篩選出扁穗冰草、發草等近20個新品系正在進行品比試驗,取得了明顯成效。
青海省林草局強調,目前,青海省草種繁育方式單一、繁育周期長、科研基礎薄弱等問題依然嚴峻,林草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任務依然艱巨。保障草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要求從業人員在航天育種搭載實驗等新科技、新途徑方面不斷探索、擔當作為,選育具有重要價值的優良新品種,為全面提升優良草種選育能力、保證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用種需求作出林草人應有的貢獻。一是建立航天育種團隊。明確工作任務和進度安排,全力推進航天育種工作。二是加快地面試驗站建設。在全省范圍內建立保護體系、育種體系、繁育體系、儲備體系及推廣體系。要依托現有資源,挖掘潛力,按照五大體系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一體化布局的思路進行全面布局。三是認真開展地面試驗。結合搭載種子的種類,根據不同草種的生物學特性和植物學特性制定適宜的相關選育指標,摸清其生長發育規律和栽培技術,通過3至5代選育,篩選出穩定優良株系作為新品種。四是繼續加大種子航天搭載試驗。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盡快完成下一批航天搭載林草種子采集,為選育出更多優良草種打好基礎。五是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深化科技創新,促進科研育種單位和企業加大與草種生產企業合作,建立科研、生產經營單位之間的聯合草種繁育機制,推動育種成果轉化,培育出一批具有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新品種,探索出一條立足青藏高原草種產業發展實際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