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兼修”,繪就濱海畫卷
在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的野外濕地,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正仔細察看互花米草防治專用機械,為即將在10月中下旬實施的互花米草治理工程做準備。對于互花米草這個外來入侵物種的治理,周立城和項目團隊可沒少費心思、下功夫。
周立城介紹:“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翻耕深度、頻率,對互花米草的治理效果是不一樣的。我們正在實施的項目稱為‘黃河三角洲濕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項目’,這個項目總面積是6161公頃,占到保護區互花米草面積的70%多。在2020年治理互花米草之前,保護區的互花米草已經大面積泛濫和擴張。挖一下互花米草的根部,泥土都是臭的;蛤蜊、小螃蟹等底棲生物幾乎滅絕;鳥類更是連一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也沒有覓食的對象。治理之后,我們不間斷地進行科學監測,現在的監測結果顯示,互花米草的地表植被清除率達到99%以上,大量的底棲生物、鳥類又開始煥發勃勃生機。”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圖片來源:東營市廣播電視臺)
一面治理入侵物種,一面修復本土物種。周立城說,到過黃河入海口的朋友都會記得,這里每年秋冬季,連片的“紅地毯”分外壯觀,這種紅色植物,就是當地特有物種——鹽地堿蓬。但近十年來,由于互花米草的泛濫,直接侵占了鹽地堿蓬的生存空間。對本土物種的修復,既是“抵御外敵”的重要手段,也為濕地生物搭建了理想的生態家園。
周立城表示:“在黃河口,土地鹽堿化非常重,鹽度甚至在20%左右,幾乎所有植物都無法生存。鹽地堿蓬是一種‘由海向陸’的先鋒物種,能在鹽度10%左右的海灘上生存,是底棲生物和鳥類的覓食地、棲息地。這幾年,我們在整個保護區已經修復了5萬多畝鹽地堿蓬,現在長勢也比較好,給底棲生物和鳥類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
鹽地堿蓬(圖片來源:東營市廣播電視臺)
貼近自然,恢復濱海生機
近段時間,位于東營市墾利區近海海域的500公頃貝藻礁修復項目區,項目承擔方正開展貝藻礁組合體首批次下海。東營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高級工程師劉艷芬介紹,這種貝藻礁組合體是由貝藻苗種以及附著基組成,貝類苗種選擇的是近江牡蠣,大型藻類苗種選擇的是龍須菜,而附著基則采用的是牡蠣殼。投放后,有助于以貼近自然的方式,構建起成熟的貝藻礁生態系統。
劉艷芬表示:“組合體投放到比較合適的海區后,如果這個海區或者附近的海區有藻類的親本,其產生的孢子可以進一步附著在貝藻礁的礁體上。藻類與牡蠣共生,最終可以為甲殼類、魚類等生物提供棲息、產卵及取食的場所,構建比較成熟的貝藻礁生態系統。”
工作人員在進行潮間帶底棲生物調查(圖片來源:東營市廣播電視臺)
貝藻礁生態系統,“貝礁”是指牡蠣礁,有“溫帶的珊瑚礁”之稱;“藻礁”是指海藻或海草床。劉艷芬介紹,2018年,調查人員曾在墾利區附近海域發現有24公頃牡蠣礁,而到2020年,僅在大汶流南部海域發現有小塊分布,面積只有4公頃左右。作為東營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活體牡蠣礁修復項目已從今年4月陸續開工實施,計劃年底前基本完成主要工程內容。
劉艷芬說:“牡蠣礁由牡蠣相互固著而形成,因為它具有獨特的三維結構,可為多種海洋生物提供繁殖、育幼和庇護的場所,產生‘聚魚效應’,從這個角度來講,還可以增加漁業產量。牡蠣礁還有一些其他的功能,比如改善水體清澈度、減輕富營養化,同時還能消減近岸波浪能量、減少岸線侵蝕。我們計劃用兩年時間在潮河口附近、東營港近岸以及墾利小島河口附近實施這些項目,共計劃完成1853公頃的活體牡蠣礁修復。”
東方白鸛(圖片來源:東營市廣播電視臺)
不僅如此,當地還連續十多年開展重要漁業資源品種的增殖放流,放流苗種共計約100億單位。劉艷芬欣喜地表示,通過實施系列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這里不僅顯著恢復了濱海濕地的往日生機,還大幅提高了周邊生態旅游業、休閑漁業產值,擴大了公眾的親海空間。
劉艷芬介紹:“黃河水攜帶巨量水沙入海,同時帶來豐富的有機物和營養鹽,黃河口近岸海域初級生產力較高,生物多樣性也比較豐富,是黃渤海海域重要的種質資源庫和生命起源地。我們連續十多年開展了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半滑舌鰨等重要漁業資源品種的增殖放流,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持續性,還有海洋生物多樣性得到不斷提升。國家二級保護魚類野生松江鱸魚、瀕危物種黃河刀魚重現東營市水域。”
鳶飛魚躍,重現“候鳥天堂”
十月初的東營,秋高氣爽、天藍水凈;隨處可遇的濕地里,水草豐茂、鳶飛魚躍。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高級工程師趙亞杰正與同事一道開展野外觀測。赤膀鴨、闊嘴鷸、白鷺等數十種鳥類在濕地里棲息、覓食,構成一幅萬物共生的美好畫卷。
趙亞杰說:“目前我們正在開展鳥類的同步調查工作,進入秋季以后,鳥類的種類和數量逐漸增多。我們每個月也要進行同步調查,詳細記錄它們的數量、分布信息等。”
麻鴨(圖片來源:東營市廣播電視臺)
九曲黃河夾帶著黃沙奔騰萬里,在東營黃河入海口處積淀成洲,孕育了暖溫帶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黃河口作為環西太平洋和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上的中轉站,其新生的濕地生態系統、獨特的自然特征和典型的生物多樣性,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和保護價值。趙亞杰介紹,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讓這里成為“候鳥的天堂”,而一串串令人欣喜的數據,更加說明了近年來的保護成效。
趙亞杰表示:“每年春天的時候,我們保護區是眾多鸻鷸類水鳥重要的補給站,有80多種、18萬只水鳥在這片原生地棲息覓食。到了秋天,又會有像鶴鸛類、鵜鶘類的水鳥在保護區內覓食。針對保護區內的重要鳥類,像東方白鸛、黑嘴鷗和丹頂鶴等,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生態保護工程,會建立一些東方白鸛繁殖招引巢,模擬其在大自然中的天然巢穴;針對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嘴鷗,我們開展了棲息地保護和改善工程。保護區的鳥類由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現在的373種,成為越來越多的鳥類的理想棲息地。”
陸海統籌,讓保護與發展相得益彰
“防”在先,遏制外來物種入侵蔓延,“養”筑基,恢復土著生物種群數量,“護”為輔,養護開發本地生物資源,“管”要嚴,全方位監管鞏固修復成效。如何做到發展與管護的有效結合、相得益彰?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法制與安全管理科負責人趙德存表示,他們圍繞創建首個陸海統籌型國家公園積極探索實踐,著力提升“依法治區”水平,真正把國家的自然資源“管”起來,走出了一條具有黃河口特色的綜合執法模式。
趙德存介紹:“我們先后與市自然資源、海洋漁業、生態環境等6部門簽訂了行政處罰等權力移交和委托協議書,依法依規厘清了綜合執法權責邊界,最大程度上解決了保護區的執法交叉、執法爭議和執法權競合問題;在全省率先設立駐國家級保護區檢察工作站和巡回法庭,探索實施多部門協同執法機制創新。未來的國家公園,是全民共享的公園,是永續利用的公園。通過持續巡護、執法、普法宣傳以及和沿海企業、增殖漁船合作,逐步探索建立起共管共護的長效機制,切實調動沿海群眾參與海洋生態修復優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丹頂鶴自由飛翔(圖片來源:東營市廣播電視臺)
2021年,國家公園管理局批復同意開展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工作,現在已通過國家評估驗收,順利進入報批設立階段。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副主任劉靜介紹,目前,正在積極推進黃河口國家公園盡快獲批設立。
劉靜表示:“我們成立了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工作專班,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高質量做好國家公園相關技術成果編制、生態保護修復等8項重點創建任務。順利完成專家現場考察、國家部委意見征求、國家評審等工作。我們將積極探索構建科學管理運行新體系、打造生態保護修復新樣板、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模式,全力建設世界陸海統籌型自然保護地典范。”(總臺中國之聲記者王澤華 山東臺記者趙國偉 東營臺記者趙新生 扈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