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山東濟南:用“三好文章” 守護泉城古樹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10-20  
      山東省濟南市,素有泉城美譽,既是一座擁有山、河、湖、泉獨特風貌的旅游城市,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良好的生態加上悠久的歷史
       山東省濟南市,素有“泉城”美譽,既是一座擁有山、河、湖、泉獨特風貌的旅游城市,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良好的生態加上悠久的歷史,讓泉城擁有豐富的古樹名木資源。

      古樹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是自然資源中的瑰寶。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對于保護自然資源與社會發展歷史,弘揚先進生態文化,推動綠色發展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濟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推進實施古樹名木保護工程”列入市政府工作報告重要內容,積極創新古樹名木保護舉措,抓實抓牢古樹找好、管好、用好“三篇文章,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后獲評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

      科學規范普查,抓實“找好”文章

      跑過京臺高速濟南段的朋友,很可能會注意到一株傲然挺立在路邊上的老柏樹。這棵樹位于長清區萬德街道石都莊村村北,樹木盤根錯節、枝繁葉茂,樹干上釘有專屬“身份證”,標有濟南市古樹名木編號A6-0071的保護銘牌,裝有GPS定位裝置。“在前期調研的時候,我們就跟設計方溝通,甭管工程怎么設計怎么建,都不能動古樹及周圍的一土一草。”石都莊村黨支部書記王舜平回憶說,“早在20年前修建京臺高速的時候就礙事,當時全村人一致堅決要求不能動,才留了下來。”如今,王舜平和村民一直像照顧老人一樣照顧著這株樹齡上千年的古柏:“這是村里留存下來的唯一一株古樹,特別是對老一輩人來說就是他們的信仰,保護全村人安康的同時,也守護著高速上來往的車輛。”王舜平說。

      保護古樹名木,登記鑒定是前提。2019年,濟南對古樹名木資源數量、種類、分布及生長狀況啟動全面普查,共調查監測古樹資源2.22萬余株,分屬于32科55屬80種。如何準確鑒定?測算樹齡是關鍵。對此,濟南選取有代表性的26種300株鄉土樹種取樣,采用生長錐提取樹芯,利用LINTA6樹木年輪分析系統和“三段計算法”解析樹齡,獲得年輪和直徑數據,生成《濟南市常見古樹樹齡和胸圍關系對照表》,并在資源調查應用中不斷驗證和修正,目前適用率達到85%以上。

      2022年,濟南完成首批古樹名木認定工作,共認定古樹名木4532株、其中樹齡500年以上一級保護古樹80株、樹齡300年以上的二級保護古樹435株。此外,還認定古樹群22個、名木10株。在此基礎上,濟南建立涵蓋資源管理、檔案管理、巡查養護、生長監測等八大子系統的市古樹名木智慧云平臺和配套的濟南古樹App移動客戶端,建成市古樹名木智慧檔案室,實現‘一樹一檔’精準管理和實時監管。

      健全工作機制,抓實“管好”文章

      利用TRU樹木雷達檢測系統、雷達無損探傷技術,給古樹做“CT”,檢測樹木內部結構受損程度、樹木地下根系分布等情況,科學診斷衰弱原因,給出救治方案,精準實施保護修復。古樹修復后,結合周邊環境,為古樹安裝生長監測儀——古樹芯,利用廣域網和物聯網等技術,實時檢測古樹修復后的生長狀態,實現古樹及其生長環境的動態監管。

      這是近年來濟南對一些“生長態勢瀕危、生長環境差”的古樹名木進行保護修復采取的科學系統舉措。相關企業于2022年在全國牽頭發起成立了“古樹醫院”。醫院堅持以優化傳統古樹名木保護技術為核心,在科學嚴謹推進搶救復壯的基礎上,以數字賦能和文化賦能為手段,提供古樹名木保護和價值開發的全鏈條解決方案。目前,古樹醫院已在山東、江蘇、江西、湖北等多省區開展古樹名木保護服務。除按照“一樹一策、精準保護”原則,已累計對240余株古樹實施了搶救性修復外,濟南還著力搭建技術標準體系、完善保護管理制度,為“管好”古樹名木健全工作機制,打出“組合拳”。

      科學制定《古樹名木健康診斷技術規程》《古樹名木管護技術規程》《古樹名木生長與環境監測技術規程》《古樹名木復壯技術規程》《古樹名木價值評價規范》《古樹名木異地保護技術規程》等6個地方農業標準,填補了泉城古樹名木保護技術標準空白。出臺《濟南市綠化條例》,明確“禁止砍伐或者擅自遷移古樹名木”;印發《做好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多措并舉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制定《古樹名木認養辦法》,鼓勵社會各界、社團組織和個人通過認捐認養的形式廣泛參與古樹名木保護;建立部門協同機制,組織開展打擊破壞古樹名木違法犯罪活動專項整治行動。

      強化價值轉化,抓實“用好”文章

      去過長清區萬德街道馬套村游玩的朋友,必定會走過一條充滿鄉村記憶的古槐街。這條依托700年樹齡的古槐樹而命名的鄉村道路,已為馬套村發展鄉村旅游帶來獨特優勢。立足茶葉產業,挖掘將軍山、麒麟河、古槐街等資源,形成集生態旅游、采摘餐飲、民宿居住、會議培訓等為一體的旅游綜合體,先后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今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2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00萬元。

      古樹名木,櫛風沐雨,根系一方水土。為讓古樹成為生態文化新名片,濟南近年來深入挖掘古樹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旅游價值和經濟價值等,全力放大古樹名木資源的帶動效應。

      ——堅實生態價值。通過評選“十大樹王”,打造“明湖街道海棠王”“五峰山景區銀杏王”“四門塔側柏王”等生態名牌,輻射帶動園林式居住區綠化建設,讓居民與古樹相存相依、共生共榮,形成特色鮮明、環境優美、人文氣息濃厚的居住風貌。

      ——傳承文化價值。以“保護古樹名木 共享綠水青山”為主題,舉辦“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等活動,讓“活文物”煥發新魅力;挖掘古樹名木背后的文化典故,拍攝《古樹濟南》專題片,出版古樹名木相關著作,全面系統地介紹濟南古樹名木“家底”。

      ——釋放旅游價值。編制《古樹名木公園建設規劃》,規劃建設古樹名木公園104處;打造一批網紅“古樹鄉村”和森林康養示范基地,建設提升一批古樹旅游精品線路,帶動周邊鄉村旅游和特色林產品產業發展,讓沉寂的古樹煥發新的活力。

      開發經濟價值。建立古樹名木基因庫,通過扦插、嫁接、組培等無性繁殖方式,克隆“歷下宋海棠”“五峰公孫樹”“歷城幸福柳”“高路橋楷樹”“千佛山唐槐”等古樹1000余株,實現“一樹多種”,為園林和林業綠化建設提供了優良種質資源。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