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福建三明西際村蜜橘甜生活更甜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10-25  
      現在采收已進入尾聲,平均畝產3000多公斤,前幾天每公斤賣7元,這幾天雨水多,客商壓了幾角錢的價,也不會低于6元。10月23日,秋
       “現在采收已進入尾聲,平均畝產3000多公斤,前幾天每公斤賣7元,這幾天雨水多,客商壓了幾角錢的價,也不會低于6元。”10月23日,秋高氣爽,余安增站在地頭暢談當地蜜橘產業帶來的甜蜜生活。
       
      余安增今年59歲,是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西際村原黨支部書記。西際村是典型的半高山型村莊,全村耕地1300余畝、山林7000余畝,其中柑橘總面積6150畝,戶籍人口716人,人均柑橘林8.5畝。余安增家7口人,有蜜橘林70多畝,子女在外工作,他和老伴兒忙不過來,還從周邊村里雇了八九個人幫忙。
       
      采收季的西際村,村道兩側的卡車、水果筐一眼望不到頭,間或有拉滿蜜橘的農用車駛過,一閃而過的駕駛室里都是笑臉。來自浙江的客商徐先生說,“蜜橘樹剛開花就得訂,遲了就沒了”。
       
      “去年,全村蜜橘總產量700萬公斤,收購價最高每公斤7.6元,人均蜜橘收入7.4萬元,占總收入的80%以上。”西際村駐村第一書記陳敏芬說,“今年,投產面積高于去年,且風調雨順,總產量預計1200萬公斤,人均蜜橘收入將突破9萬元。”
       
      西際村的甜蜜生活來之不易。20世紀80年代,西際村是出了名的貧困村,通向外界的只有一條泥濘小路,農民購買生產生活物品只能肩扛手提,當地流傳著“西際西際,吃飯靠返銷,穿衣靠救濟”的順口溜。
       
      進入90年代,西際村將發展目光放在山上。可是,每年冬季,是各品種橘子上市高峰期,村里的中晚熟蜜橘不具有競爭性,村民發展蜜橘積極性不高,仍守著薄田艱難度日。于是,村委又將目光鎖定在特早熟和早熟蜜橘上,想通過打時間差贏得市場。
       
      1996年5月27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到西際村調研,肯定了村里發展蜜橘的思路,并提出殷切希望,希望西際村發展步伐再快一些。
       
      西際村牢記囑托,選派黨員和村民代表到省、市科研院所學習新技術,引進新品種,成功培育出特早熟和早熟蜜橘,將蜜橘上市時間提早了一個多月。
       
      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產業興旺、生活富裕后,村委又把精力又投入到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上,堅持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加快垃圾、污水、廁所整治,改善人居環境;依托“紅軍村”優勢,建成了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深學“余氏家訓”,改編的村規民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優秀村規民約;與周邊村莊“跨村共建”,為鄉村共興探索新路徑、注入新動力。
       
      10月23日,西際村舉辦第十屆溫暖重陽節活動。中午,村委會擺了宴席,全村150余位60歲以上老人幾乎都來了。(吳兆喆)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