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將黃金水道建設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新動力與引擎。沿岸省市均鼓足干勁投入到新一輪的開發熱潮之中。
長江流域煥發出新的活力。但長江經濟帶濕地保護面臨濕地面積萎縮、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蓄水調洪能力下降、水污染嚴重等嚴峻問題,牽動著全國政協委員們的心。
近日,全國政協在京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推進長江經濟帶開發中的濕地保護”問題協商議政、建言獻策。
濕地堪憂,亟須保護
“據水利部門調查,目前,我國的湖泊濕地只有上世紀50年代的34%,河流濕地已消失了近3萬條。許多重要濕地富營養化問題相當嚴重,部分或全部喪失了作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功能。”談及我國濕地現狀,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賈治邦憂心忡忡。
在長江流域,濕地問題同樣嚴重。全國政協委員、河海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超提供的數據顯示,長江流域局部江段水體污染嚴重,69%湖泊處于富營養化狀態。他說,濕地退化導致水安全保障能力降低,并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在會議召開之前,全國政協曾組織專題調研組赴湖南、湖北調研。在洞庭湖區,調研組成員望著被裸露陸地分割的湖面感慨不已——洞庭湖水域面積已由新中國建立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減少到現在的2650平方公里,枯水期水域面積已不足500平方公里。
濕地是長江經濟帶的生態命脈,維系著流域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我國40%的可利用淡水資源在長江流域,是4億人的飲用水來源。流域內漁業資源豐富,淡水漁業總產量約占全國60%。長江流域分布著白暨豚、丹頂鶴、白鶴、莼菜等珍稀野生動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
數據顯示,我國共有濕地5360萬公頃,其中1154萬公頃分布于長江經濟帶,超過全國濕地總面積的1/5。
在長江經濟帶開發中,沿線省市積極開展濕地保護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潘碧靈說,由于長期不合理開發等原因,長江濕地生態狀況堪憂,其保護仍然面臨嚴峻的問題。
“長江流域濕地生態健康關乎流域民生福祉,如果不能很好地保護,必將影響長江流域濕地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印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