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底,復興區41個村全部建成省級美麗鄉村,其中10個村被評為美麗鄉村精品村、4個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15個村被評為省級森林鄉村。
科學綠化,打造精品示范區
復興區以科學綠化鄉村為切入點,堅持“點上示范帶動、線上遞次推進、面上整體提升”的工作思路,突出森林鄉村創建和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街巷綠化、庭院綠化、空閑地綠化相結合,植樹植綠與栽植花草相結合,努力推進鄉村發展系統化、具體化、標準化、品質化,打造全區“一村一景”的精品綠化景觀,推進鄉村實現由綠向美、向彩的生態轉變。
復興區借鑒“千萬工程”經驗打造美麗鄉村形成全區覆蓋
科學編制全區村莊綠化美化規劃,將41個村莊全部納入邯西生態示范區建設,聘請高資質設計單位,對村莊建設分類規劃。依托河北省第四屆園博會園址、康湖生態文明示范區、沁河郊野公園等重要生態建設工程,帶動、串聯周邊村莊一體化發展,實現“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業”。
以沁河郊野公園為依托,全區重點打造沿河兩岸村莊,建成了省級森林鄉村復興區沁河精品示范片區,片區內共有16個村莊,其中10個村被評為省級森林鄉村。有序推進省級森林鄉村觀嶺山示范片區及康湖示范片區建設,積極構建“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山一天地、一河一風光”的發展格局,以精品示范區有效帶動全域綠化美化。
綠色發展,建設生態亮點
按照“錯層、異齡、混交”的種植理念,建設康湖生態文明示范區景觀,共栽植各類喬木100萬株,種植地被植物66萬平方米,涉及34種喬灌木、55種地被花卉,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按照“水網相連、路網相通、綠網相融”的布局,將老狼溝水庫、康湖水庫、北牛叫水庫、牛叫河水庫、西湖等貫通,實現了水景交融。
突出路路相通,建設森林景觀大道50公里,道路內側50米栽植各類景觀樹種,外側栽植元寶楓、核桃等經濟林,區域綠化面積達2萬畝,實現了綠網相融,為舉辦健步走、自行車賽、馬拉松等綠色戶外活動提供了生態空間。
打造多彩觀嶺山景觀帶。在觀嶺山風景線兩側、禪房寺西側,實施多彩綠化工程,建設多彩步道。以點、面、線形式,點綴種植黃櫨、紅櫨、山杏、山桃、連翹等樹種,形成高低搭配、色彩亮麗的景觀效果。
擴面、點綴、提升綠色工程。在東高河觀景平臺可視區域,種植油菜、油葵等經濟作物,打造夕陽花海精品景觀。在田間地埂宜林地,補植適宜樹種。在東高河村東道路兩側宜林地補種桃樹、黃櫨、紅櫨等彩色樹種,建設多樹種、多色彩、多層次的大地生態景觀。投資近3億元,改擴建沁河景觀3800余畝,將省園博園、康湖生態文明示范區連接到一起,形成貫穿邯西生態區的一條生態廊道。結合原生樹林灘地,對沁河郊野公園周邊14個村莊的水系、道路、景觀進行提檔升級,有效帶動了村莊發展、項目提升和礦山轉型,打造了一條新的鄉村振興帶。
生態優先,創建富民宜居地
復興區把環村林帶建設與庭院綠化結合起來,在全區開展村莊綠化美化活動,41個村莊全部建成了穩定的環村林帶,9000余座美麗庭院脫穎而出。把全域美麗田園建設與實施雨污分離、類污資源化利用結合起來,生態處理養殖場畜禽糞污,每年投入200萬元,對農作物秸稈還田進行集中整治,秸稈綜合利用率達100%,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率達100%,田園環境更加生態環保。把推進水系連通項目和水美鄉村建設結合起來,投資4億元,重點對31.4公里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并建立沿河生態景觀節點15處,呈現出“一百里綠色長廊、一百里生態大道、一百里秀美河湖”生態底色,大大促進了沿河21個村莊生態環境提升及綠色產業快速發展。
堅持“富口袋”與“富腦袋”并重,完善村規民俗民約,引導村民參加“除陋習、講文明、樹新風”文明建設行動。堅持林業、農業、文化、體育、旅游等一體化發展,復興區打造了石坡村、牛叫河村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網紅村莊,全區41個村集體年收入均超過10萬元。全區對43棵古樹實行專人、專策、專項管護,健全古樹名木信息保護系統,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歷史記憶。(王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