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室外的寒冷相反,位于北京市西城區雙秀公園的園藝驛站里綠意盎然、溫暖如春,全北京也是全國第一家森林療養主題園藝驛站剛剛在這里掛牌。
森林療養是利用森林開發的輔助替代療法,是森林康養的核心。近年來,森林療養愛好者數量迅速增加。據森林療養師自律會統計,2022年,全國接受森林療養服務的人群已超過30萬人次。
記者近日來到雙秀公園,走進森林療養驛站,跟隨森林療養師打開五感,感受森療的妙趣。
在森林療養師的引導下人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季節變化
一條步道
開啟雙秀公園的森療探索
雙秀公園有一條多材質步道,150米長的林間環境,設計了木樁步道、鵝卵石步道、碎石步道、大地曼陀羅、細沙步道、陶粒步道、松鱗步道7種材質,每種步道都有不同的行走體驗。路旁有松樹、柏樹、銀杏、丁香、杜仲等多種植物,散發出獨特的味道。體驗者會在森林療養師的帶領下進行視、聽、嗅、味、觸等多感官體驗。
“森林療養是在森林環境下由森療師帶領,親密接觸自然,以作業療法、正念冥想、芳香療法等方式緩解情緒及壓力,促進身心健康。”雙秀公園森林療養驛站負責人劉敏杰2021年通過考試,成為一名專業的森林療養師。她介紹,正是這條有趣的步道開啟了他們森林療養活動的探索。目前,每周有5位以上的森林療養師常駐驛站,市民可以預約體驗專業的森林療養活動。
雙秀公園位于市中心區域,輻射周邊居民超過8萬戶。雙秀森療驛站將針對不同群體,形成常態化的服務。中小學生,主打科普和注意力集中練習;職場人群,主打以解壓為目的的手工、茶療和冥想;老人,主打正念類的療養活動。全齡適應是森林療養驛站開展活動的目標,根據季節和植物動態,帶領不同人群聯結自然、刺激感官、放松身心。
有開展活動的專屬設施,有專業的森林療養師團隊,有穩定的社區群體,3個條件疊加,森林療養有了發揮功能的舞臺。
體驗森林療養活動中大家蒙住眼睛,放大其他感受
一個組織
匯聚熱愛森林療養的人
“森林療養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讓生活更加美好的方式。”劉敏杰和伙伴們非常認同森林療養帶來的美好,他們是受益者也是傳播人,想把新型的生活方式推介給更多人。
森林療養主題驛站掛牌當天,雙秀公園園藝驛站舉辦了2023年園藝文化推廣活動交流研討會。北京市各街道綠化辦負責人、各區屬園藝驛站負責人親身體驗了一次森林療養活動,有室外的步道體驗、有室內的植物課程,雖然都從事園林綠化相關工作,但是當大家在森林療養師的引導下沉浸參與、打開五感,還是驚訝于這種全身心放松的森療體驗,震撼于公園一隅就能釋放巨大能量。
在森林療養活動中,專業的森林療養師至關重要。中國森林療養的重要發起人和推廣者、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高級工程師南海龍介紹,我國森林療養產業整體處于培育階段,還缺少規模效應,但近年來就業人數、有示范意義的經營主體數量在穩步增加,特別是森林療養自律組織的成立,讓森林療養師群體由自發參與到專注實踐,在專業的路上越走越穩。
堅持源于熱愛。森林療養師自律會常務副秘書長范永霞介紹,多年來,森林療養師自律會積極組織森林療養師認證培訓,目前已有600多位森林療養師獲得認證,并持證在全國各地開展相關活動。參考國際案例、挖掘中華文化,已探索形成18類森林療養技術。每一種療法都是選擇一個切入點,有針對性地為人們提供健康服務。
11月,一些森林療養師受邀到韓國參加2023年世界山林治愈大會,他們代表中國的森林療養師宣傳中國的生態文化歷史、介紹森療師的培養體系、行業標準制定等情況,展現中國森林療養行業蓬勃發展的面貌。
范永霞和伙伴們把對行業的愿景凝練成一句話:將森林療養融入全人群的日常,成為一種美好生活的代表方式。
森林療養的體驗后,孩子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
一個驛站
展示高質量生態服務功能
“新建立的森林療養主題園藝驛站,豐富多元的活動內容讓百姓參與度更大。”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聯絡處有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市園藝驛站持續結合公眾需求,增加各具特色的服務內容,目前已建立各類園藝驛站超過100家,不斷豐富市民對生態文化的體驗。
小驛站承載著的是民生關切,是首都園林綠化的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不斷提升首都市民的生態獲得感和幸福感。全市百家園藝驛站共開展活動約6000場次,受眾人數約40萬人次。以西城區為例,依托全區12家園藝驛站,聯合各街道綠化辦,為社區、單位、學校、養老機構等提供了內容豐富的園藝文化推廣服務。2023年已陸續開展園藝文化推廣活動673場,其中10—11月在全區各街道集中開展的“園藝文化推廣月”活動共計40場,教授居民學習家庭養花、插花組盆等園藝技能。
如何提升園藝驛站服務質量?怎樣解決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態文化需求?這些都是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一直在探索推動的問題。2024年將進一步突出公園特色,利用就近的生態空間開展森林療養活動,逐漸服務各年齡段人群,同時繼續依托全市建立的百余家園藝驛站,持續開展生態園藝文化推廣,讓更優質、豐富多彩的生態文化和特色園藝活動融入市民生活。(尚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