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內蒙古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工作成效初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1-08  
      為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發揮森林水庫、糧庫、錢庫、碳庫作用,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全面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建立和實行森林可持續經
       
       

      為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發揮森林“水庫、糧庫、錢庫、碳庫”作用,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全面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建立和實行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制度體系,試點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工作。旨在遵循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探索建立不同地區和森林類型的森林經營模式和技術標準,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保障,創新管理和投入機制,推動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落地扎根,促進森林生態系統正向演替,提升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印發了《內蒙自治區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工作方案(2023~2025年)》,組建領導機構及工作專班,明確職能責任,指導各試點單位結合實際確定經營模式、科學布設監測樣地。建立專家智庫及銜接機制,明確自治區直屬兩個監測規劃院和林業科學研究院為技術支撐單位,組建可持續經營試點工作專家隊伍并召開試點單位專家支撐對接會,在方案編制前與專家進行對接會商,結合實際明確經營目標,確定經營模式。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確定了5個試點單位,試點任務3.225萬畝,各試點單位堅持以急需撫育的中幼林為主,按照先易后難、由近及遠、集中連片、規模經營的原則落實地塊并開展撫育作業。切實做到了“四堅持”“四加強”,即堅持可持續、全周期經營,堅持分類經營、因林施策,堅持創新驅動、示范帶動,堅持政府主導、科技支撐;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工作質量、督查考核、總結宣傳。

      通過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工作,改善了林分結構,提高了林地生產力和林木生長量,促進了森林林木生長發育。試點單位旺業甸實驗林場經過探索、經營,形成“一近、二化、三育、四用”的森林經營模式,森林面積由建廠初期的0.67萬公頃增加到2.49萬公頃,森林蓄積由40萬立方米增加到331.17萬立方米,年均平均生長量達到了4.5%,森林總碳儲量達到了461萬噸。試點單位五岔溝國有林管理局、新惠林場、三義井林場實施可持續經營措施后,明顯改善了林分內林木枯梢、枯死的情況。

      拼版照片:左側為森林可持續經營前,右側為森林可持續經營后

      內蒙古自治區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單位因地制宜實施多目標經營模式,總結提煉出華北落葉松大徑級培育經營模式、華北落葉松近自然經營模式、天然林高價值化經營模式、人工楊樹林撫育經營模式、造林用種良種化和造林施工高標準化經營模式、水源涵養林經營模式、一般用材林經營模式等7種經營模式,為今后森林可持續經營提供寶貴經驗。

      旺業甸實驗林場先后完成的“燕山山地油松人工林高效培育技術研究”“赤峰市落葉松人工林大徑材培育技術體系研究”“沙地云杉人工林生長潛力評價與栽培模式研究”,在理論層面得到明顯提升,也得到專家的認可;先后完成人工林近自然化地方標準3個,其中自治區級標準“華北落葉松大徑材培育技術規程”,市級標準“華北落葉松近自然經營技術規程”“油松近自然經營技術規程”。這些研究和技術規程,為內蒙古自治區擴大經營試點、精準開展森林質量提升夯實了理論基礎。

      下一步,內蒙古自治區將全力貫徹落實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工作現場推進會精神,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辦好“兩件大事”,選擇自治區東、西部典型國有林場作為探索森林可持續經營工作的實驗基地,著力打造一批典型的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單位,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可持續經營試點模式經驗,為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美麗內蒙古、保障自治區實現“闖新路、進中游”的戰略目標貢獻林草力量。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