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廣東部署10項重點行動為遷徙候鳥保駕護航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1-11  
      日前,廣東省林業局正式印發了《廣東省候鳥及遷徙通道保護行動計劃(2023-2035年)》(下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從空間
       日前,廣東省林業局正式印發了《廣東省候鳥及遷徙通道保護行動計劃(2023-2035年)》(下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從空間布局上科學規劃了廣東省候鳥遷徙區、功能區和保護優先區,明確提出10項重點行動,全面提升鳥類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高質量促進廣東遷徙候鳥保護與恢復。

      廣東省主要處于東部候鳥遷徙區,自然生態系統多樣,候鳥資源豐富,被列入《全國鳥類遷徙通道保護行動方案(2021-2035年)》的重要候鳥遷徙通道共計59個。據統計,廣東現記錄野生鳥類584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136種、省重點保護鳥類107種;具有遷徙屬性鳥類共412種,涵蓋涉禽、游禽、猛禽、攀禽和鳴禽5大生態類群,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3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67種。

      《行動計劃》分為前言、基本情況、保護現狀、總體布局、重點行動和保障措施6大部分,從提升國家重點保護候鳥及其繁殖地、遷徙停歇地和越冬地的保護能力,推進自然生態系統一體化保護等方面著手,部署開展10項重點行動,推動建立完善的遷徙鳥類保護網絡,精準開展珍稀瀕危候鳥的保護、監測與救護,切實提升廣東省遷徙候鳥保護水平。

      這10項重點行動包括候鳥資源調查監測評估、珍稀瀕危候鳥專項保護、遷徙通道重要節點保護修復、重要功能區遷徙候鳥保護、開展候鳥環志與遷徙追蹤、珠三角地區水鳥廊道質量提升、候鳥安全風險防控能力提升、候鳥保護關鍵技術科技攻關、候鳥保護管理能力提升和公眾參與與保護宣教等,從多層面、多維度推動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現代化保護體系。

      此外,為確保廣東省珍稀瀕危候鳥和主要候鳥種群得到有效保護,《行動計劃》提出設立遷徙候鳥重要監測點和優先保護區域。其中,重要監測點是指棲息候鳥的最大數量達到20000只以上的地方;或是該區域定期棲息的某一種(含亞種)水鳥種群分布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或該地方是候鳥集中通過的主要遷徙通道。優先保護區域則是對遷徙候鳥多樣性熱點和生境敏感性高的區域進行劃定,主要分為海洋與海岸帶候鳥保護優先區、粵北南嶺山地候鳥保護優先區、粵西云霧山候鳥保護優先區、粵東羅浮山-大桂山-蓮花山候鳥保護優先區。

      長期以來,廣東圍繞遷徙候鳥保護,多措并舉,通過采取建立、優化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地、開展鳥類環志和遷徙研究、布局疫源疫病監測與防控、實施瀕危鳥類拯救行動、參與國際履約與國際合作、打擊非法獵捕野生鳥類等違法活動、禁獵野生鳥類五年等措施,持續加強南嶺、珠江口、榕江河口等重要鳥區、重要濕地和自然保護區等棲息地保護,加大對省內候鳥遷徙路線重要節點的保護和修復,推動形成了完善的候鳥保護網絡。

      廣東省林業局表示,近年來廣東省遷徙鳥類的新紀錄、新分布種類大幅度增加,野生鳥類種群數量逐步恢復并增長。如黑臉琵鷺和勺嘴鷸在廣東越冬的種群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近三年記錄到了黑鸛、東方白鸛、灰鶴、白鶴、彩鹮、青頭潛鴨、中華秋沙鴨、綠眉鴨、鴛鴦、距翅麥雞等珍稀瀕危遷徙候鳥的新分布。

      “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行動計劃》,系統掌握廣東省候鳥資源、空間分布與棲息地生境質量信息,穩步推進做好候鳥保護、候鳥遷徙通道和功能區修復等工作,助力實現南粵大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廣東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接下來,廣東要強化候鳥保護目標責任制,建立遷徙保護信息共享、事故處理以及聯合執法等工作機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候鳥保護和生態修復投入機制,推進候鳥棲息地環境改善和候鳥保護協同增效,加強與港澳及其他省份的合作,創新自然保護地建設和候鳥保護工作技術手段,適當開放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區域,推動生態工程全民共建、生態產品全民共享,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