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食用林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確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按照國家林草局和自治區食藥安委有關要求,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組織開展了食用林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共完成1596批次的食用林產品及其產地土壤風險檢測,合格率超過99.8%,高質量完成了年度任務。
為做好食用林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確了監測品種、區域、指標和數量,分解下達了具體任務,安排了專項資金。針對全區的蘋果、梨、葡萄、桃、杏、沙棘、棗、仁用杏、榛子、文冠果、枸杞、李子、肉蓯蓉、鎖陽、食用菌等15類主要食用林產品,共檢測了1596批次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并同步檢測了產地土壤重金屬含量。監測范圍共涉及12個盟市的66個旗縣區,超額完成了國家林草局下達自治區的監測任務。
在原來的自治區食用林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基礎上,自治區林草局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科技創新中心,將機構由公益一類事業單位轉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從只承擔上級安排的檢測任務轉為面向全社會開展檢測工作,為社會提供全方位的科技和檢測服務。為進一步做好社會化檢測服務工作,中心開展了檢測參數擴項,獲批196項檢測參數,能夠完成的檢測參數達到近300項,為做好食用林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下一步,自治區林草局將繼續加強食用林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增加監測品種、批次和指標,擴大監測范圍,繼續增加資金投入,提高監測人員隊伍能力水平,面向社會開展監測工作,為確保食品安全貢獻林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