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機制高效運轉
平涼共設立各級林長5078名,劃定責任區域3908個,設立林長制公示牌2488個,選聘專兼職林草管護員13112人。
制定出臺林長制議事規則,建立林長會議、信息報送、工作督查、部門協作等4項配套制度,制定考核辦法、巡林制度、“五個一”服務平臺等,建立了“1+4+N”制度體系。
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市級總林長,推動林長制落地見效。各級林長以開展巡林為抓手,擔負起林草資源保護發展責任,督導各級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抓實林長制,全年開展巡林檢查、督導調研1.8萬余次,解決林草資源保護發展難題29個。
持續增綠繪就高質量發展底色
全市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依托隴中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退化草原修復治理、森林可持續經營等林草重點生態工程,科學推進國土綠化,造林面積持續增加,城鄉綠化水平和森林提質向科學化、高質量發展轉變。
全市2023年完成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復、封山育林20.31萬畝,是計劃任務的111.29%;義務植樹602萬株,創建省級森林小鎮19個、全省鄉村綠化示范村7個、市級生態園林式單位60個。
為保護好全市古樹名木,組織編印《平涼市古樹名木》宣傳冊,啟動實施“左公柳”保護綠化基金扶持項目。按照“一樹一策”古樹保護方案,全面落實搶救性保護措施,對柳湖公園等古樹名木進行病蟲害防治和復壯管護,146株“左公柳”得到有效保護。籌集資金100萬元,全面開展古樹名木資源普查調查,建設古樹名木數據庫和動態信息管理系統,崇信“華夏古槐王”榮登全國“雙百”古樹推選名單,崇信“華夏古槐王”被選為全國17棵“七夕樹”之一。
護綠有力打好資源管護組合拳
建立林草、公安、檢察院協作聯動機制,定期、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相互通報工作開展及重大涉林問題、案件等情況。對重大涉林涉草案件,三部門聯合指揮,共同督導辦理,協調解決生態資源保護、嚴格行政執法、涉林案件辦理等重點疑難問題,形成部門聯動、打防結合、處置高效、共同推動林草資源保護發展的新格局。在全省率先完成破壞森林資源違法案件“清零”任務,累計開展森林督查督導13次、專項執法行動3次,解決歷年積累案件172起。
在森林草原防火期,各級林長認真研究方案預案,組織開展林草防火培訓演練20次,發放宣傳資料100萬份,制作微視頻40多個,在電視、報刊、微信、抖音、快手和鄉村調頻小喇叭等平臺廣泛宣傳。建成森林防火監測監控預警系統,形成了以地面巡護、高山瞭望、空中巡查為主的監測系統,全年未發生較大以上森林火災。
組織實施外來入侵物種、野生動物疫源疫病和松材線蟲普查,檢驗檢疫林木種苗387萬株,全市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以下。各級林長分片督查,護林員分段巡查,確保森林生態安全。
活綠模式激發林草發展動能
各級林長把林長制與助推鄉村振興、文旅康養相結合,多角度、深層次地發掘林草經濟的發展潛力,持續深化國有林場改革和集體林權制度綜合配套改革,不斷激發改革發展活力,為推動鄉村振興注入生機與活力,初步實現了生態受保護、林業增效益、群眾得實惠的共贏目標。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途徑,開展林權流轉47萬畝,林權抵押貸款12億元,扶持培育產業合作社104個,為全市52家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爭取林業貼息貸款3129萬元,激發了集體林業發展活力。
綠色產業鏈釋放生態紅利
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和“林旅融合、壯市強縣”的發展思路,平涼各級林長立足林草資源特色優勢,大力發展特色富民產業,充分釋放生態紅利。
制定出臺“靜寧蘋果”精品品牌培育實施方案和靜寧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及若干政策措施,更新改造老果園13.25萬畝,落實標準化管理措施140萬畝,果品產量達到225萬噸,一產產值突破120億元。
積極推廣農林復合經營模式,探索林藥、林禽、林蜂等多種林下種植、養殖發展模式。全市林下種植利用面積21萬畝,年產值7.47億元。林下養殖123萬頭(只),年產值1.17億元。林產品采集加工利用林地面積4.51萬畝,年產值0.16億元。發展森林人家、農家樂53個,從業人數58萬人,年接待游客90萬人次,人均年收入1.4萬元。積極打造“硯思源”農特產品品牌,靜寧縣35°蘋果谷森林休閑康養度假村和雙峴鎮仙鶴谷休閑度假生態觀光園獲“中國森林體驗基地”稱號。(周衛東 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