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江蘇林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為新質生產力夯實綠色基底
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希望江蘇繼續真抓實干、奮發進取,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實現良好開局,為全國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年來,江蘇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和對林業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推進工作、狠抓任務落實,全省林業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新成效。
南京長江三橋綠化
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作為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見證了鄉村蝶變。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高瞻遠矚、振奮人心,為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后將結合自身特色做強做大農業、生態環境、文化、特色旅游四大產業,大力推動鄉村振興。
“總書記常贊太湖之美,也十分關注太湖的生態環境問題。”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江蘇省委會副主委、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所長張甘霖說,經過不懈努力,太湖水環境和水生態逐步向好。生態環境不斷優化也成為江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成就之一。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生態資源是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資本。2023年,江蘇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對林業工作作出11次批示,省委主要領導先后6次調研考察林業工作,分管領導多次專題聽取林業工作匯報,實地考察林業建設,召開林業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林業工作,為推動全省生態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夯實綠色根基。
美麗江蘇的綠色基底持續夯實
今年3月,江蘇省各地發布了120余場義務植樹活動,再次掀起全民參與國土綠化熱潮。
《江蘇省2023—2030年國土綠化規劃綱要暨2023—2025年三年行動計劃》印發以來,全省啟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特色精品工程建設和黃河故道千里綠色生態廊道建設。2023年,全省完成造林綠化23.34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24.09%。全省義務植樹4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2株古樹、3個古樹群入選全國“雙百”最美古樹。森林質量持續提升,完成森林撫育42萬畝、退化林修復和低效林改造6.64萬畝,開展可持續經營試點。加強全省53家林草種質資源庫和良種基地建設管理,審認定林木良種22個。
林業碳匯能力不斷增強。立項5個雙碳類科技項目,指導開展林業碳匯試點。在洪澤湖濕地率先開展內陸淡水濕地碳匯研究,與騰訊達成全國首單濱海鹽沼生態系統碳匯產品交易。常州市天寧區出臺《關于建立“生態檢察+碳匯”工作機制的意見》。鹽城市、宿遷市建設重大活動碳中和林,高郵市落地全國首單濕地碳匯遙感指數綜合保險。江蘇省林科院牽頭編制發布《生態公益林碳匯計量監測技術規程》。
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加快構筑
根據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江蘇省211個自然保護地將優化為144個,審查審核涉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重大項目23個。全面加強太湖風景名勝區保護管理。
世界自然遺產—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
濕地保護修復成效明顯。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濕地保護規劃(2023—2030年)》,全省新建濕地保護小區248處,濕地保護率增至47.6%。修復長江、太湖、洪澤湖、濱海等重要區域濕地4.64萬畝。積極加強協調溝通,聯合承辦全球濱海論壇。蘇州國際濕地城市創建通過國家初評,淮安白馬湖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揚州北湖濕地公園生態修復項目入選全國山水工程典型案例。
鹽城市鹽都大縱湖濕地蘆葦迷宮
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生境持續改善。開展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保護、生境恢復,麋鹿野外種群達到3356頭,丹頂鶴人工繁育出雛56只、同比增長33%,朱鹮首次野化放歸,東方白鸛、青頭潛鴨等越冬候鳥種類和數量有較大提升。加強獨花蘭、香果樹、秤錘樹等珍稀瀕危植物擴繁與遷地保護,設立省瀕危野生植物擴繁和遷地保護中心。
森林資源保護更加嚴格。全面完成森林資源普查,完成國家級公益林優化成果認定,建立完善森林督查機制,查處破壞森林資源案件420起。
安全發展的紅線底線守得更牢
2023年,江蘇省未發生較大以上森林火災和林業安全生產事故。
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制定以水滅火工程建設等3個評價辦法,新建智能預警監測云臺169個、防火道路225公里、蓄水設施167座,鋪設消防管道約86.11公里。開展森林防火專項整治鞏固提升年等一系列行動,建立森林違法違規野外用火舉報獎勵機制,全省共派出檢查組4380個,排查風險隱患1144個。
全省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降至7.49‰,未出現大面積連片成災現象。松材線蟲病疫情發生面積、病死株數、疫情小班數量實現“三下降”。南京市與馬鞍山市、蘇州市與上海市嘉定區和青浦區、揚州市與鎮江市等聯合開展重大有害生物聯防聯治。聯合滬浙皖林業部門簽署共同推動長三角長江水系生態廊道建設和互花米草防治合作協議。除治互花米草17.2萬畝,年度除治任務超額完成。
野生動物風險防控有力。開展候鳥集中分布區域、重點繁育場所疫源疫病主動取樣檢測,推進建設“1+3+N”全省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護體系。南京市浦口區、宜興市、溧陽市等地建立野豬等野生動物致害政府救助責任保險制度。
民生改善的務實成效可感可及
民生實事高質量完成。高標準完成2項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建設綠美村莊311個;新建森林步道20條、總里程達123.26公里。綠美村莊和森林步道建設項目經省人大常委會評議,得分均超過90分,獲“好”等次。蘇州市打造山地森林步道35條。全省組建首批52個科技產業服務志愿團,下鄉服務53次。開展食用林產品質量安全監測1207批次,首次實現主產區、主栽品種、監測指標全覆蓋。特色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印發《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林草種苗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舉辦2023首屆江蘇林草種苗新特優品種技術展,支持沭陽花木節舉辦,江蘇省種苗產值和電商交易額保持全國領先。促進木本油料和林下經濟等特色產業發展,提升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帶動能力,5家企業獲批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森林旅游康養等新業態蓬勃發展。在蘇州、宿遷舉辦“綠美江蘇”生態旅游系列推介活動,發布推介220項生態旅游活動。省林業局等4家單位聯合印發《關于開展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基地、項目)建設工作的通知》。
南京平山美景吸引眾多市民游覽 陳星攝
改革創新的體制機制日趨完善
江蘇省總林長率先垂范,引領帶動市、縣林長調研巡林577次、召開會議259次,鎮、村林長活躍在基層一線。高規格開展全省首次林長制督查,評選林長制激勵縣7個,牽頭建立環太湖六市(區)聯合林長制,推動建立一批“林長+”機制,促進林業共建、共保、共治、共享。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取得新突破。補充調查宜興市森林生態產品的生長量,建立價值核算機制模型。啟動東臺市濕地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建立數據模型。鼓勵各地探索建立差異化生態補償機制,蘇州市、無錫市、南京市在省級公益林每畝補償35元的基礎上,分別提高至每畝250元、200元、100元。
“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優化整合許可事項25項,數量壓減39%。出臺重大建設項目用林用地要素保障通知,積極探索異地占補機制,試點建設補充林地儲備庫。南京市與睢寧縣完成全省首個林地占補平衡指標異地交易,交易資金達1.3億元。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國有林場管理工作的通知》,推動國有林場綠色發展。貫徹中辦、國辦《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精神,全省啟動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
基礎保障的能力水平不斷提升
科技支撐顯著增強,擴大科技經費使用管理自主權,實施40項科技推廣項目。獲得林業植物新品種授權99項,年度授權量位居全國前列。組建科普志愿者隊伍近400人,獲全國、省級林草科普獎項各8個。積極參與“林草高新技術進青海”“林草科技進興安”活動,牽頭建立長三角林業科技創新聯盟。入選全國林草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5人、領軍人才3人、團隊6個。
資金保障及時到位,全年下達中央和省級林業改革發展專項資金10.28億元,同比增長24.8%,下達率100%。落實林業貸款貼息補助3269萬元。申請省級財政資金1097萬元,開工建設“智慧林業”信息化平臺(一期)。
法治建設深入推進,《江蘇省植物檢疫管理辦法》修訂出臺,《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修訂完成,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條例立法進程加快。制定《江蘇省林業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聯合印發《江蘇省林業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開展“林業普法基層行”等活動,提升普法質效。豐富多樣的林業宣傳,讓全社會愛綠護綠意識明顯提升。洪澤湖濕地保護區《“最強大腦”如何守護絕美濕地?》短視頻上線中央網信辦網站。大豐麋鹿保護區舉辦第11屆鹿王爭霸賽直播活動,在線參與超110萬人次。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名為“加利福尼亞”的丹頂鶴,成為中美兩國地方交往的“友好使者”。
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24年,江蘇林業明確新目標:充分發揮森林“四庫”作用,推深做實林長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擴大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方方面面深度融入長江大保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鄉村振興、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等重大戰略和任務中。加快職能轉變,全面提升森林、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充分展現全省林業自然生態之美,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圖景更加可觀可感。(尚文博 庹祖權)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江蘇省林業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