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增長的生動實踐
——貴州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觀察
飛機緩緩降落,舷窗外的貴州,青山起伏,公路蜿蜒。貴州地處云貴高原,92.5%的國土面積為山地和丘陵,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山多地少,森林資源豐富,如何靠山吃山,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貴州立足資源優勢,將發展林下經濟作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轉變林業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抓手,優化產業結構,創新發展模式,將“赤水金釵石斛”“大方天麻”“梵凈山珍 健康養生”等一個個林下產品做成了大產業、大品牌,為貴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2023年,全省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面積3467萬畝,全產業鏈產值759億元。
筑牢發展基礎
與2020年相比,2023年,貴州省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面積增長57.3%,全產業鏈產值增長89.7%。
貴州林下經濟如何實現快速發展?4個全國“首個”或能窺見一斑。
“發展林下經濟是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促進農民穩定就業增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的重要途徑。”2021年7月,貴州出臺《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著力構建特色產業、生產經營、科技服務、基礎支撐、政策保障“五個體系”。林下經濟發展工作實績,納入市縣推動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內容。
貴州是首個在省級層面出臺發展林下經濟文件的省份,也是第一個將林下經濟列為政府考核目標的省份。這也標志著全省林下經濟進入省級統籌、規范有序、謀劃長遠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2023年9月,全國首個林下經濟產業綜合服務體系運營中心揭牌運營。天麻零售價每公斤143.94元、黃精零售價每公斤31.77元、蜂蜜零售價每公斤65.88元……在貴州省林下經濟產業綜合服務體系App上,點擊市場價格走勢模塊,可以看到近期林下產品的市場價格。記者發現,每一個產品后面都設有鏈接,點擊后便能看到該產品2023年5月以來的市場價格走勢。
平臺集政務服務系統、林下經濟一張圖、市場服務系統、金融服務系統于一體,通過服務網和移動端,匯聚全省林業產業基礎數據,推動產業與大數據的有機結合,為企業和用戶提供便利化和多樣化的服務。金融服務專區打造資金對接平臺,有“評估風險”和“激勵政策”選項,方便銀企對接。
目前,平臺已入駐企業235家、商品1142款,合作銀行6家。現已完成12筆共計1915萬元金融貸款。
就在運營中心揭牌1個月后,《貴州省林下經濟專項統計調查制度》被列入村級一張表。貴州成為全國首個實施林下經濟統計調查制度的省份。
“科學和精準的數據能全面反映林下經濟的發展成果、效益、潛力、風險,為貴州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晴雨表、風向標,也能夠為全國的林下經濟統計監測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貴州財經大學大數據統計學院黨委書記魯靜芳認為。
頂層發力筑牢基礎,促進了產業快速發展。2023年,貴州林下經濟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全省林下種植567.4萬畝,產量182萬噸,產值210億元;林下養殖871.2萬畝,產量48萬噸,產值178億元;林下采集和加工1136萬畝,產量89萬噸,產值140億元;森林景觀利用892.4萬畝,產值231億元。
打造優勢單品
春天,山林間充滿生機與希望。蘊藏在森林中的林下中藥材、食用菌,為貴州綠色經濟增添了些許春色。
走進銅仁市江口縣民和鎮何壩村淫羊藿育苗育種基地,村民們正忙著進行淫羊藿育苗及對幼苗澆灌、噴藥等管護作業。
“生態貴州無閑草,天然寶庫蘊靈藥”。良好的自然環境造就了貴州中藥材道地品質。作為全國中藥材主產區,貴州中藥材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二、產量全國第五,是林下經濟發展的最大底氣。
淫羊藿是貴州種植的道地藥材之一,莖葉曬干后可入藥、可泡茶。淫羊藿正是何壩村近年打造的特色單品,中藥材也成了江口縣的特色優勢產業。2020年,江口縣引進國藥集團同濟堂(貴州)制藥有限公司,建成全國最大的標準化淫羊藿育苗育種基地。
基地建成以來,長期安排當地群眾300余人就業,務工群眾每人每天收入80—100元,人均年增收達1500元。2023年,基地出苗2000萬株,產值超過4200萬元,帶動林下示范種植7000余畝,聯農帶農增收1600余萬元。
在基地務工的何壩村村民劉碧珍說:“家門口就業,不僅有工資拿,每年還可以領取土地流轉費,這日子過得踏實。”林下經濟為農民提供了綠色就業平臺,使村民不砍樹也能致富,不外出打工就能有穩定收入。
說到貴州中藥材,天麻必不可少。
“中國天麻數貴州,貴州天麻數大方”。“大方天麻”通過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畢節市天麻天麻素含量高,以好品質享譽海內外。一直以來,畢節注重種源研發,實現了天麻種植從無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的跨越,有效解決了天麻種源難題,降低了種植成本。目前,全市已開發天麻膠囊、天麻酒、鮮天麻凍干粉、天麻飲料、天麻蜜餞、天麻茶、天麻面條等產品20余個。大方縣獲評全國唯一國家級區域性良種(天麻)繁育基地。
目前,全省林下天麻種植達41.5萬畝,形成了雷山縣、黎平縣、大方縣、七星關區、德江縣、赫章縣、鎮遠縣等天麻重點示范縣。
單品林藥產業破圈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貴州實施單品突破,形成特色產區。全省重點布局林下天麻、石斛、茯苓、黃精、方竹筍、竹蓀、雞、蜂等優勢單品,指導各地發揮特色優勢差異化發展。
《貴州省林下經濟“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聚焦林菌、林藥、林筍、林禽(畜)、林蜂、森林景觀利用(不包括規?;糜巍⒖叼B基地)等主要業態,建成食用菌產業大省,打響貴州道地藥材品牌。按照這一規劃,至2025年,規范化林下種植食用菌面積達到100萬畝,野生菌保育擴繁面積達到270萬畝,實現產值132億元;規范化林下種植中藥材面積達到450萬畝,野生資源保育擴繁面積達230萬畝,實現產值198億元。
探索多元模式
如何實現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儲林+”“特色林業+”“油茶+黃精”……貴州省各地探索復合經營百花齊放,從實現林上、林下、林中、林內、林外空間高效利用到立體發展,充分挖掘林下經濟的富民功能。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三都、甕安等縣采取“國儲林+”模式,開展森林復合經營,將胸徑大于12厘米的馬尾松間伐材通過精深加工做成木制托盤,提高附加值;將胸徑小于12厘米的馬尾松間伐作為段木栽培茯苓,提高經濟效益,將間伐的樹枝和木屑加工成生物顆粒燃料。同樣的一片馬尾松林,如今卻生成了更多林下產品。目前,黔南州12個縣市圍繞“國儲林+”發展林下經濟7.62萬畝,建成千畝以上“國儲林+林下經濟”示范基地7個。
江口縣利用40萬畝國儲林資源優勢,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按公司占80%、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占10%、林地農戶占10%的“811”方式進行分紅。全縣建成“國儲林+黃精”6000余畝、“國儲林+茯苓”5000余畝、“國儲林+淫羊藿”2000余畝、“國儲林+蜂”3000余箱。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發展“國儲林+林下經濟”和“油茶產業+林下經濟”等模式,實現林下經濟和油茶基地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目前,全州已建成和在建百畝以上林下經濟示范基地2258個,成功創建國家級林下示范基地8個。2023年,黔東南州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面積達743.14萬畝,全產業鏈產值達139.33億元,林下經濟面積、產值2項指標均位列全省第一。
實踐證明,貴州特色林業產業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復合經營之路,實現了綜合效益最大化,實現了林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如今,林下中藥材、林下養殖、林下旅游……林下經濟多元化產業蓬勃發展,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去年,貴州省林業局開展了林業助推農民增收路徑課題研究。通過對全省“十縣百村千戶”的調研發現,參與林下種植養殖農戶比未參與農戶家庭年均收入高23.44%,參與森林景觀利用農戶比未參與農戶家庭年均收入高22.06%。2023年,全省林下經濟從業人員達315.2萬人,占農村人口18.08%,林下經濟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發揮著重要作用。
貴州林下經濟正不斷發展壯大,展示勃勃生機、美好愿景。(馮璐 趙恒 胡鴻韜 張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