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9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卷羽鵜鶘出現在保定市淶源湖 張峻哲攝
卷羽鵜鶘也叫“大嘴鳥”,個頭大、食量大,活動空間需求也大,對環境的安全性要求很高。2021年2月,卷羽鵜鶘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臨滅絕物種危急清單中被列為“易危”物種,全球數量約1萬—2萬只,其中有4000—5000對配偶。卷羽鵜鶘在濕地區域繁衍,產于新疆、青海及山東以南沿海等地,棲息地非常分散,中國多見于北方,冬季遷至南方,少量個體定期在香港越冬。
在衡水湖、白洋淀、曹妃甸等地,陸續發現該物種遷徙季節途經河北省。特別是曹妃甸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2022年秋季還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鵜鶘,為河北省野生動物名錄又添新記錄。
河北不斷加大野生動植物保護力度,珍稀野生動植物數量不斷增加。
2023年11月8日,河北省林草局工作人員布設在駝梁自然保護區的紅外相機拍攝到一只成年華北豹活動影像。自2019年以來,保護區共拍到華北豹50多次,個體數四五只,說明該物種在河北的種群數量較為穩定,棲息地范圍不斷擴大。
2022年11月起,河北在全省重點自然保護地布設紅外相機600多臺、紅外自觸發監測攝像機30多臺,其中河北駝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布設了5臺紅外自觸發監測攝像機,在保護區海拔1800多米處拍到華北豹影像。
目前,河北自然分布的陸生野生動物605種,有高等植物3701種,分布于各類自然保護地。河北已建立各類型自然保護地278處,保護地總面積超過140萬公頃。
近年來,河北省在重點物種保護方面取得新成效?;窘ǔ梢?0個收容救助站為核心的救護體系,年均救助野生動物6000余只(頭)。劃定公布4個第一批野生動物重要遷徙通道。初步認定6個“鳥類天堂”濕地。加強全省9個國家級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保護恢復。在白洋淀劃定9塊鳥類棲息地,開展2個鳥島建設,實行調查監測月報告制度。成立京津冀野生動物保護協調小組,聯合開展巡查巡護。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安家”白洋淀,種群數量由最初的個位數增加到今年2月的285只。華北豹、丹頂鶴、獵隼、黑臉琵鷺、大鴇、中華鳳頭燕鷗、中華秋沙鴨等7種國家搶救性保護的極度瀕危物種保護率達到100%。通過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緣毛太行花、河北梨野外種群持續擴大,已從國家極小種群物種名單中調出。
執法監管能力實現新提升。率先在全國實現省、市、縣三級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全覆蓋,形成上下聯動、整體發力的局面。與石家莊海關簽署《合作備忘錄》,在聯合執法、信息通報、技術合作等8個方面深化合作。組織開展“清風”“金網”“網盾”等專項行動,年均偵辦涉野生動植物刑事案件1250起,保持嚴打嚴管態勢。建立林草系統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67處,快速妥善處置曹妃甸野鴨禽流感疫情。秦皇島市成立野生動物生物安全風險監測站,提升末端發現能力。圓滿完成林草外來入侵物種外業調查。牽頭建立五部門互花米草聯防聯控機制,制發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唐山市、滄州市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法規制度體系得到新加強。著眼新修訂新出臺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和《濕地保護法》,抓緊開展全省相關條例修訂工作,加強立法調研,起草修訂草案,按要求完成立法準備。根據國家規定,調整公布全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脊椎動物名錄,由過去的530種增加到605種。建立候鳥遷徙“護飛行動”常態化制度,為候鳥遷飛保駕護航。啟動了全省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范圍涉及11個設區市、150個縣,推動市、縣及自然保護地制定野生動植物名錄,填補空白。出臺全省《陸生野生保護動物造成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補償辦法》,在井陘、圍場、黃驊、淶源、棗強5縣,開展野生動物致害賠償試點。圍場縣制定了全省首個專項保險理賠流程。
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忠表示,全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將以“棲息生境保護、資源監測監管、收容救護管理、疫源疫病監測”等四大體系為目標,逐步實現由重點性保護向全面性保護轉變,打造更多更美“鳥類天堂”。(姚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