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日,龍江森工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雄壯的“順山倒”號子,堆滿木材的貯木場,滿載原木呼嘯而過的森林小火車,從此走進歷史。
十年櫛風沐雨,十年春華秋實。
十年間,龍江森工人牢記“國之大者”,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以保護綠水青山、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為使命,滿載信心與決心,尋找出路、艱苦創業、砥礪奮進,經歷了由政企合一到全面轉企的制度變遷,一個生態更優、產業更豐、人民生活更幸福的現代化新森工正在崛起。
綠筆繪山河 做好生態“大文章”
作為全國重點國有林區和重要木材戰略儲備基地,龍江森工集團最大的優勢在綠水青山,最大的潛力在綠水青山,最大的責任也在保護這片綠水青山。
停伐以來,龍江森工集團持續在增綠上下功夫,在護林上做文章,有林地面積、森林覆被率、總蓄積、公頃蓄積實現“四增長”,森林水庫、糧庫、錢庫、碳庫“四庫”功能進一步增強。
今年56歲的王凱曾是柴河林業局有限公司衛星林場的一名伐木工人。2014年3月31日,王凱伐倒了龍江森工林區停伐前的最后一棵樹。
“當時心里的滋味真不好受,停伐后我都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用武之地。”王凱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時的心情。
停伐后,他光榮地成為了一名育林員,“春天植樹,冬天撫育,看著自己親手栽下的一棵棵小樹成活、變成了林子,挺驕傲的,又找回了自己的價值。”
從以多伐為榮,到以植綠護綠為傲,發生在王凱身上的變化,也正是龍江森工十年發展的真實寫照。
65歲的攝影愛好者孫強烈是大海林林業局有限公司退休職工,多年來用鏡頭記錄著林區的變化。他說,這十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林區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加,東北虎、豹、中華秋沙鴨、金雕、東方白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經常出沒林區,紅豆杉、高山紅景天等珍貴野生植物種群更是持續恢復增長。
“樹多了、草密了、空氣新鮮了、動物回來了。”孫強烈說。
龍江森工人堅持造林與護林并重,狠抓防火讓安全屏障更牢,“空天地”一體化監測、北斗定位系統、國有林區最大規模無人機管護群……龍江森工科學構筑起森林防滅火管護體系。
“政治堅定、心系林海、能力過硬、作風優良……”,森工林區數十萬計的生態鐵軍,用鐵骨錚錚扛起了時代的重托,用赤膽忠心守護著祖國北方生態安全。
十年間,龍江森工集團通過創新實施“林長+”工作機制等一系列舉措,實現了森林面積由551.37萬公頃增長到557.9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83.72%增長到84.72%,森林總蓄積由5.79億立方米增長到6.89億立方米,公頃蓄積量由102.14立方米增長到125.49立方米的“四增長”,森林碳匯總量達到12.6億噸,經中國林科院評估,龍江森工集團森林和濕地資源資產總價值為2.8萬億元。
綠水映青山 捧上生態“金飯碗”
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龍江森工集團從未間斷由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實踐探索。
從伐木到看林護林,再到發展生態產業,越來越多的林區人明白,有了綠水青山,不愁金山銀山。有了厚實的生態底子,生態優勢才能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
十年間,龍江森工集團黨委把推進生態產業發展納入全省“八個振興”目標和“4567”現代產業體系大棋局下去考量,堅持產業富企,錨定“一年見起色,三年上臺階,五年大發展”目標,積極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實施“一場一品”“一局一業”戰略,全面建設效益森工。
十年間,集團營林綠化產業加快發展,森林農業穩步推進,森林食品產業提檔升級,中藥材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旅游康養產業持續推進,林業碳匯經濟取得新進展。森林食品集團、園林綠化公司、中藥材公司、林業機械加工廠等專業公司應運而生,生態產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
2023年集團營業總收入110.53億元,較2013年增加69.4億元,增長168.73%。2023年實現利潤總額1.16億元,較2013年增加2.83億元,增長169.46%。
初春時節,走進葦河林業局有限公司平林苗圃,一株株已經孕育了四年的紅松苗在大雪的覆蓋下伸展著“腰肢”,歡快地迎接新一年的春意盎然。
2014年停伐以來,龍江森工集團已建成國有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苗圃100處,在圃苗木突破2億株。
林區不伐木,林下找出路。龍江森工集團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統籌推進以森林農業、森林食品、森林道地中藥材、森林果蔬等為主的林下產業,全力打造“大食物觀”引領地。建成1427棟、面積近千畝的國有標準化果蔬大棚和4.5萬畝“寒地龍果”示范基地,中藥材在田面積61.7萬畝,開發生產12大類160余種森林食品,“森”標和“黑森”品牌價值逐年提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伐木人變旅游人,是龍江森工停伐后產業轉型的又一成功實踐。
位于大海林林業局有限公司的雪鄉景區,從一個以伐木為生的林場蛻變為舉世矚目、聞名遐邇的旅游新“頂流”,成為中國冰雪經濟中的一張靚麗名片。
一業帶百業,雪鄉旅游的快速發展,拉動了周邊區域種植、養殖、交通運輸、餐飲服務等產業,去年實現了旅游收入從幾萬元到近2億元的重大突破,十年間景區共接待游客580萬人次,實現旅游產值400億元。
夏有涼風冬有雪,捧出綠色就醉人。
十年間,龍江森工集團打“綠色牌”、念“山水經”,依托獨有的地域特色以及豐富的森林、冰雪資源,重新找到了新的轉型發展之路,春賞花、夏避暑、秋觀山、冬戲雪的四季游新格局逐漸成型。
田均國是樺南林業局有限公司的一名蒸汽火車司機,停伐前他的工作是開火車運木材。隨著林區大力發展旅游產業,他和很多林區職工一樣,捧起旅游“金飯碗”,成為一名森林蒸汽小火車旅游司機。他說,現在林區好多單位都在發展旅游產業,他和許多林區職工一樣,也從“賣木頭”變為了“賣風景”,“每次拉著全國各地的游客往返林間,我就為自己是森工人而驕傲。”
曾經,油鋸一響,黃金萬兩;現在,不砍一棵樹,照樣能致富,森工人成功走上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綠意展新顏 答好民生“滿意卷”
增綠護林,關系的不僅是生態,也有百姓的幸福生活。
大力新建改建住房,修建公園綠地,職工工資逐年增長,優質醫療資源不斷擴容,成立林區社保中心,公積金跨省通辦,“甘甜行動”“林海健康行”……十年來,龍江森工集團黨委始終把職工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終把讓林區人民過上有尊嚴的日子作為最大目標,持續增進民生福祉,讓林區職工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停伐后,面對龐大的富余職工群體,龍江森工開啟了“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時代,舉全林區之力擴大就業、推動創業。開展森林經營增加就業、發展特色產業吸納就業、推進“雙創”活動帶動就業、增加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累計實現轉崗就業4萬多人,幫助富余職工實現轉崗就業和再就業。
十年間,龍江森工集團林區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由2.39萬元提高到6.58萬元,增幅176%。公開招聘錄用本科以上各類人才1350人,“龍江大工匠”徐顏、子承母業的瞭望員王劉洋、豐林保護區退休返聘專家宋國華……一大批優秀人才紛紛加入建設現代化新森工的洪流中。
安居方能樂業,十年來,龍江森工集團通過大力實施棚戶區改造工程、加速美麗林場(所)建設等方式,改造住宅建筑面積11.88萬平方米,新建住宅建筑面積2.21萬平方米。林區人民帶著對未來生活的向往,繼續為幸福生活而努力奮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從專注生態轉型到發展林下經濟,再到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十年來,森工人書寫了由“人林對立”走向“人林和諧”的故事,交上了習近平總書記“林區三問”的龍江森工答卷。
龍江森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冠武表示,未來,集團上下將繼續把構建大生態格局作為主線,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主題,把滿足林區職工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根本目的,努力把龍江森工集團打造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地”、踐行“大食觀”的“引領地”、發展森林碳匯經濟的“先行地”、“兩山”價值轉換的“實踐地”和建設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主陣地”,在全面建設綠色龍江、美麗中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征程上,唱響更為嘹亮激越的森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