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積極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全省已連續多年年度營造林規模超過300萬畝、人工造林面積超過100萬畝。
堅持高位推動。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終把造林綠化工作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總體布局和林長制考核體系,不斷壓實各級黨政推進國土綠化責任。強化國土綠化政策保障,省委、省政府先后印發《關于科學綠化的實施意見》《江西省推動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關于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省四套班子領導堅持每年帶頭參加義務植樹活動,激發全社會參與植綠增綠的積極性。
堅持科學綠化。制定全省造林綠化五年規劃,加強國土綠化頂層設計。開展造林空間適宜性評估,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明確造林綠化空間,合理落實造林綠化用地,防止占用耕地綠化造林。科學安排年度營造林計劃,加強造林綠化調研指導和調度通報,開展年度營造林實績綜合考核,實行常態化造林綠化落地上圖制度,加強造林綠化質量全過程管理,推動造林綠化工作量質并進。
堅持突出重點。認真落實國家重要生態系統重點工程建設規劃,緊緊圍繞全省“一江五河一湖”流域的重點生態區域,大力實施長江最美岸線建設,持續實施贛江源頭、南嶺山地等森林及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項目,加強環鄱陽湖周邊沙化土地治理,科學開展礦山生態修復。2023年全省完成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專項33.6萬畝,重點區域生態質量顯著提升。先后組織贛州、吉安、撫州3個設區市實施中央財政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爭取中央投資5.5億元,項目營造林規模超過50萬畝,著力打造新時代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科學綠化樣板。
堅持以質為先。針對江西省森林覆蓋率較高、造林綠化空間不足的實際情況,江西省積極轉變造林綠化方式,以提升現有森林質量為重點,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推動國土綠化走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路子。遵循森林生態系統演替規律,采取更新改造、補植改造、封育改造、自然修復相結合方式,江西省每年完成退化林修復超過160萬畝。大力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樣板基地建設,不斷提升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省森林資源呈現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森林面積增長,林分畝平蓄積量提高,林分結構進一步優化的喜人態勢。
堅持生態惠民。大力發展油茶、毛竹、香精香料、森林藥材等林下經濟和生態產業,全省林下經濟總規模超3000萬畝,位居全國前列,有力地促進了造林綠化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助力山區群眾增收致富。全省油茶、毛竹林面積、產量均位列全國第二位,林業總產值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大力實施森林城市、森林鄉村、鄉村森林公園、“百村千樹”鄉村綠化建設,不斷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增進城鄉居民生態福祉。江西省在全國率先實現設區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全覆蓋,78個縣(市)創建省級森林城市,2011個行政村獲評國家和省級森林鄉村,建設鄉村森林公園534個。
堅持創新機制。大力推廣造林項目招投標制、監理制,不斷完善造林補助管理方式,提高造林綠化成效和資金使用效率。全面推行造林綠化示范樣板基地建設,打造國土綠化精品工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國有林場與集體、個人合作造林,積極培育各類林業大戶和專業合作社,吸引全社會參與國土綠化和森林經營。堅持把推進國土綠化與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部署有機結合起來,先后制定出臺《江西省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實施方案》《江西省林業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方案》,以大規模國土綠化推動綠色轉型發展,奮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江西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