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珍稀物種跨境保護恢復看三江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4-10  
      黑龍江即將進入鳥類遷徙高峰。在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一對白尾海雕又回到了原來的巢穴,這已是它們第六個年頭占巢繁殖。
       黑龍江即將進入鳥類遷徙高峰。

      在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一對白尾海雕又回到了原來的巢穴,這已是它們第六個年頭占巢繁殖。原本這是給東方白鸛搭建的人工鳥巢,卻被這對白尾海雕強行霸占了。

      近年來,保護區通過人工搭建鳥巢招引和與俄羅斯采取跨境保護,使珍稀物種得到有效保護。目前,共建設人工生境島鳥類棲息地32個,人工搭建東方白鸛鳥巢由最初的十幾個增加至152個,多種珍稀鳥類選擇在人工鳥巢繁殖;鳥類種數已從建立保護區時的245種增加至268種,東方白鸛、白尾海雕、丹頂鶴等珍稀瀕危物種得到有效恢復。

      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的撫遠市境內,東臨烏蘇里江、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毗鄰,邊境沿線145公里,總面積19.8萬公頃,是東北亞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停歇地和繁衍棲息地。

      1999年,保護區加入了“東北亞國際雁鴨類”保護網絡;2002年,加入了“東北亞國際鶴類”保護網絡,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是我國遼闊疆土最東端的國際重要濕地、瀕危鳥類東方白鸛的最主要繁殖地。近年來,保護區不斷加大對自然資源的保護管理力度,常年堅持開展“禁五亂、三清理、一凈化”為主要內容的專項打擊行動,陸續建設了8個管理站,并在資源富集區建設了18個管護點,形成了局轄站、站管點的3級管護體系,實現了對資源最直接、最有效的管護。

      由于保護區與對岸俄方自然保護區同處于全球9條遷徙路線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的重要位置,自2001年以來,保護區與俄羅斯大赫黑契爾國家自然保護區、猶太自治州巴斯達克國家自然保護區、百隆斯基國家自然保護區簽署了聯合保護協議,保護范圍不斷擴大。2015年,保護區與俄羅斯遠東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聯合管理局簽署聯合保護協議,共同管護面積達200萬公頃。并與俄方共同開展了遷徙候鳥調查,東方白鸛、白尾海雕、鶴類等珍稀物種調查與交流,以及開展懸掛愛心鳥巢、濕地知識競賽、中小學生繪畫比賽、野外放飛等宣傳教育活動,努力打造生態完整、空間連續、功能提升的跨界自然生態長廊。

      目前,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豐富,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東方白鸛、白尾海雕、丹頂鶴等2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小天鵝、鴛鴦、雪兔等69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紫椴、蓮、野大豆等19種。(牟景君)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