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人鱷和諧共生的“長樂答卷”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4-24  
      一邊是自然保護區建設持續推進,對環境保護和監管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邊是當地經濟發展需要、居民生產生活受限。保護與發展矛
       一邊是自然保護區建設持續推進,對環境保護和監管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邊是當地經濟發展需要、居民生產生活受限。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何解?

      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陵縣長樂片區給出的答案是“四方共治”。當地通過構建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地方政府及社區、高等院校、企業共建共管模式,實現人鱷和諧共生、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因鱷受困

      長樂村位于南陵縣籍山鎮東部,村莊面積的4/5處在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野外揚子鱷種群數量較多。根據2023年野外調查數據,長樂片區揚子鱷總數約300—400條。

      揚子鱷飼養池 洪小衛攝

      然而,因為保護區的存在,長樂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得不到有效利用,反而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對此,長樂村黨委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邢毅沒少發愁。

      “為了保護揚子鱷及其棲息地,村里很多經濟項目不能落地,許多畜禽養殖場、加工廠都拆除、搬遷了,村民的生活也受到一定影響。”邢毅介紹,揚子鱷雖然沒有攻擊性,但是會爬到村民的水塘里吃魚蝦,破壞秧苗也是常有的事,干旱季節還會出現人鱷爭水現象。

      “花那么大力氣保護揚子鱷,對我們到底有什么好處?”邢毅至今還記得被村民堵在路邊的靈魂一問。

      保護管理機構也同樣面臨困難。“長樂片區核心區面積47595畝,站里的巡護員就4個,監管壓力較大。同時,群眾的保護意識不強,保護區建設和棲息地修復有一定的阻力。”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南陵保護站站長章燕說。

      借鱷而興

      統籌保護與發展,首先要從緩解人鱷矛盾入手。“因揚子鱷造成群眾經濟損失的,經群眾申請、村干部匯總、保護站核實后,統一由鎮政府撥款賠償損失。”章燕介紹,2023年共補償約1.5萬元。

      近年來,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一直在為長樂村的振興發展而努力。2023年,保護區管理局與長樂村開展了鱷魚餌料合作養殖項目。

      “位于宣州區的揚子鱷人工繁育基地內人工飼養了近萬條揚子鱷,每月需要大量新鮮成魚作為飼料。長樂村有810畝水面,我們同當地開展合作,購買村民養殖的成魚。”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章崇志介紹,他們負責采購和投放魚苗,長樂村村集體負責養殖管理,成魚一部分作為揚子鱷餌料、一部分作為村集體經濟收益。通過該合作,村集體每年能增收4萬元,還能解決6至8人的就業問題。

      與此同時,長樂村兩委錨定生態產業,謀劃村集體經濟發展。“得益于揚子鱷保護,我們村的水質、土壤、生態環境等都不錯,適合優質水稻生長。”邢毅介紹,2020年,長樂村注冊地理商標“長樂鱷”,引進綠騰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流轉520余畝土地種植生態水稻。2022年共收獲成品稻21萬公斤,實現收入140余萬元,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4萬元。

      “種植‘長樂鱷’牌稻米,兩季稻收成900公斤,毛利在10萬元左右,比之前要多掙兩三萬元。”村民紀年耕說。同樣享受到生態發展帶來厚實獲得感的還有脫貧戶熊為林,“土地流轉費用從300元漲到了600元,每天務工還有160多元收入。”熊為林滿意地說。

      現在,長樂村村民除土地流轉收益外,還有一定的務工收入,農產品銷量和附加值也因為品牌效應水漲船高。“我們已與南陵縣永興米業有限公司達成初步合作意向,計劃進一步擴大品牌稻種植面積。”邢毅對產業發展前景信心滿滿。

      從最初的不理解到如今的全力支持,保護揚子鱷已成為長樂人的自覺行為。村民都說,“保護揚子鱷就是保護‘錢袋子’。”

      共建共管

      3月30日上午,長樂片區巡護員王永華接到網格員反映,一只揚子鱷出現在長樂村村口。他立刻動身前往,將冬眠剛醒的揚子鱷轉移到池塘中。

      “我們與長樂村的網格員建立了信息群,網格員一旦發現違規捕撈行為、揚子鱷受困等情況就在群里上報,我們第一時間前去處理。”王永華拿出手機,展示著群里的消息。

      為打通保護監管“最后一公里”,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保護區所在的17個鄉鎮(辦事處)簽訂了網格化管理協議,建立保護管理站、生態巡護員、網格信息員三級野外保護體系,織就保護監管“一張網”。

      “目前,保護區5個保護管理站共有工作人員12名,社區選聘的專職生態巡護員26名,社區網格信息員170名,實現保護監管網絡全域覆蓋。”保護區管理局自然保護科科長蔣宣清介紹。

      平日里,巡護員和網格員經常進村入戶開展保護宣傳。“能明顯感覺到村民的保護意識在增強。”王永華說,某天晚上,一只揚子鱷爬到馬路中央,兩邊的車輛同時停下來讓道并報警,等半個小時后揚子鱷安全轉移才通行。

      高校也在保護區建設和宣傳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22年11月,我們學院和保護區管理局、長樂村委共同簽署了長樂生態文明實踐基地合作協議。”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博士吳迪連續3年前往長樂村駐點。他說,今年他們還計劃開展研學活動,進一步提高青少年保護揚子鱷及其棲息地的意識。(許雅婷 陳瑤 劉端群

      無獨有偶。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也在長樂村掛牌“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基地”,搭建教育合作平臺,為保護區發展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術支持。

      事實證明,“四方共治”模式一舉多得:保護區管理局開辟共建共管新格局,長樂村蹚出綠色發展新路子,校地合作形成青少年教育和高校人才培養新模式,企業借助優質品牌賦能綠色發展。人與鱷和諧共生,真正做到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