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北京共青林場以綠色發展服務首善之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4-25  
      北京市共青林場1959年成立以來,興林播綠,昔日潮白河風沙源已變為今日秀美的共青濱河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75.16%、森林蓄積量11
       北京市共青林場1959年成立以來,興林播綠,昔日潮白河風沙源已變為今日秀美的共青濱河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75.16%、森林蓄積量11.02萬立方米,成為首善之區名副其實的“后花園”。

      林場先后榮獲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全國國有林場十大標兵單位、首都綠化美化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被列為北京首批現代林場試點單位。

      共青林場管理處堅持生態優先,把提質增效放在突出位置,探索森林固碳增匯實現路徑,對北京百萬畝平原造林的經營管理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林場以過成熟的楊樹純林更新改造為抓手,選取雄性無性系毛白楊作為旗艦物種和景觀骨架,組團式搭配白皮松、流蘇、絲棉木、衛矛等延續以楊林為主的共青特色林貌。2018年至今,共完成更新造及景觀提升1363.73畝,共栽植針葉和彩葉喬灌木7.76萬株、宿根地被3.90萬株、水生植物6950株,營造針闊混交、喬灌草結合、復層異齡的近自然精品生態景觀林。

      運用森林健康經營理念和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森林經營技術,運用“互聯網+”、物聯網、“3S”集成等信息技術為林場28.94萬株林木建立了“電子身份證”,實現了小班粗放管理轉為每木動態精細化管理。

      2013年以來,林場與北京林業大學合作,開展碳、水通量監測和研究,在林區內布設了碳、水通量觀測系統,實現了森林生態系統和大氣間二氧化碳和水汽交換的實時監測。經測算,共青林場喬木林單位蓄積量每公頃135.49立方米,為人工林碳匯經營和高效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共青林場管理處堅持綠色發展,在服務保障首都核心功能上發揮骨干帶動作用。

      為充分發揮首批國家“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職能,管理處加快完善基礎設施,構建實體參與和網絡參與“一體兩翼”共同發展新格局,全民義務植樹全年不限季節,并成功探索“春植、夏認、秋撫、冬防”系列品牌義務植樹盡責新模式。

      2018年以來,累計接待中組部、人社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等123批義務植樹盡責活動,累計1.1萬余人次參與,折算盡責株數約3.19萬株,發放盡責證書8500余份。

      從掛牌建檔、日常養護、異常情況報告、搶救復壯等各環節入手,全生命周期保護管理名木,建立名木信息化動態管理系統,實現“一樹一牌”“一樹一檔”。

      共青林場管理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場園一體發展。

      充分發揮共青濱河森林公園近城、近水、近社區的生態區位優勢,積極拓展多元化的城市生態服務功能,突出對郊野森林公園和“綠隔”公園建設的引領帶動作用。

      強化形式、色彩、層次等美學價值在森林公園總體規劃之中的應用,引入文冠果、山茱萸、暴馬丁香等90余個新品種,打造春季百花盛開、夏季綠樹成蔭、秋季彩葉奪目、冬季紅果滿枝的森林景觀。

      近年來,共青濱河森林公園以森林經營文化、森林科教文化、森林游憩文化為核心,自主設計建設文冠果專類園7000平方米、森林文化長廊5180平方米、楊林故事步道700平方米、森林知識探索步道1300平方米,展示生態建設和服務社會的重要成果;建成37公里公園綠道、7000平方米森林綜合運動區等森林文化服務設施,拓展了森林游憩、森林康養、科普教育、休閑健身等城市生態服務功能。

      強化文化引領,開展觀葉賞花、體育健身、森林體驗、自然教育等多樣式森林文化活動。自2013年開園至今,公園累計接待游客439.61萬人次,年游客量穩定在60萬人次;承辦和接待了大型森林體育文化活動484批,服務7.5萬人次。(石云 王博 劉家熙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