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三秦大地深綠版圖再萌新綠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5-15  
      4月,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林場,10萬畝樟子松已抽出新梢,滿樹的雌雄球花。從黃沙飛舞到綠波蕩漾,從荒山禿梁到層巒疊翠,
       4月,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林場,10萬畝樟子松已抽出新梢,滿樹的雌雄球花。

      從黃沙飛舞到綠波蕩漾,從荒山禿梁到層巒疊翠,經過70多年不懈努力,三秦兒女在千里風沙線上構建起一道道綠色屏障。陜西省國土綠化和防沙治沙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綠色奇跡,以陜北為核心的黃土高原成為全球連片增綠幅度最大的地區。如今,這片土地再戰荒漠化治理,深綠版圖持續萌發新綠。

      吳堡縣沿黃綠化 閆宇濤攝

      從南到北,新的征程。陜西各地緊盯全年造林440萬畝、退化草原修復20萬畝、治理沙化土地93萬畝的總目標,治沙造林熱潮不斷,力爭春季完成60%的任務,全力推進黃河“幾字彎”攻堅戰。

      重點區域直面治理難點

      渭南市澄城縣莊頭鎮柏門村渭北固溝保塬項目點山脊斜坡,施工大爺每一鍬下去,發出的都是碰撞石塊的聲音。盡管還是早上,但大爺已滿頭大汗,“這比種地辛苦多了”。

      榆林市綏德縣各造林施工點,林業部門采取坡面打扎、壘石坑造等方法,克服山勢陡峭、立地條件差等困難,生生“鑿”出一片片新綠。

      陜西三北攻堅戰涉及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延安、榆林、楊凌、韓城等9市(示范區)的68個縣(市、區),涵蓋了全省全部荒漠化、沙化土地和70%水土流失區域。

      經過多年治理,目前,陜西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別還有3975.29萬畝、1834.92萬畝;剩余造林綠化空間還有3070萬畝,多為裸土地、巖石裸露地、鹽堿地等立地條件差的區域。陜北可用于造林的空間則多為50畝以下的地塊,造林成本高。

      “剩下的5.13萬畝流動沙地和100萬畝重度極重度荒漠化土地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陜西省防護林建設工作站站長張社朝說,陜西荒漠化、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在北部長城沿線及附近地區,少量沙化土地分布在關中東部。區域之間的差異,意味著面對的生態問題也各不相同。

      根據不同區域特點、水資源承載能力和區域功能定位,陜西省將68個縣(市、區)劃分為3個治理區,對應部署了三大戰役:毛烏素沙地防沙治沙攻堅區實施沙化土地全面治理攻堅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攻堅區實施荒漠化土地綜合治理攻堅戰,關中生態經濟協同推進區實施渭北旱塬植被恢復攻堅戰。

      三大戰役戰什么?沙化土地全面治理攻堅戰,要將全省僅剩的5.13萬畝流動沙地和15.09萬畝半固定沙地全部固定;荒漠化土地綜合治理攻堅戰,要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重度以上荒漠化土地基本治理;渭北旱塬植被恢復攻堅戰,主攻困難立地植被恢復和礦山生態治理,全面修復現有退化林,將林草覆蓋率提升3個百分點,達到22%以上。

      “三大戰役圍繞北部治沙、中部治理水土流失、渭北旱塬植被恢復而開展。”張社朝說,榆林市治理任務涉及兩大攻堅區,在毛烏素沙地防沙治沙攻堅區,采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全面開展沙化土地綜合治理以及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攻堅區,通過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和小流域綜合治理,減少水土流失,提升生態功能。

      3月底,陜西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陜西省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行動方案》,部署推進14項重點行動,確保打贏陜西省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

      創新升級激活建設動能

      黃土高原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幾字彎”攻堅戰,意在河,根在岸。

      在40多年三北工程建設實踐中,陜西省銳意創新、提質增效,不斷尋求荒漠化治理的最佳方案。

      在黃河“幾字彎”中心、毛烏素沙地南緣的榆林,大漠與黃土高原交匯,黃河流域面積占陜西省黃河流域的30%。經過70多年努力,榆林已治理93.24%的沙化土地。

      “今天的榆林,依舊是‘幾字彎’攻堅戰的重中之重,全省40%以上的造林空間和99%的沙化土地都在這里。”張社朝說,在創新治沙造林機制、培育防沙治沙新動能方面,榆林市始終走在全省前列。

      石光銀、牛玉琴、張應龍……榆林市曾涌現一大批治沙典型;如今,當地不斷推動社會資本參與工程建設,陜煤集團、華能集團等多家資源型企業紛紛加入,反哺生態治理。全市形成了小戶成大戶、大戶帶萬戶的全社會防沙治沙新局面。

      2020年以來,榆林先后有55家企業參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累計完成營造林111.7萬畝。

      在引入社會資本的同時,榆林市也在積極探索林草碳匯防沙治沙,把“碳庫”轉化為“錢庫”。

      2021年,榆陽區率先開展林業碳匯試點,成立了全省首家碳匯金融服務中心,首批發放3單林業碳票,監測期碳減排量5747噸,價值14萬余元。2022年,啟動碳匯林建設工程計劃,新建百萬畝綠色碳庫試點示范項目1.9萬畝;華能陜西榆陽電力有限公司投資3億元,計劃5年內營造碳匯林15萬畝。

      “這15萬畝碳匯林,體現企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華能陜西發電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開發經理賀子涵說,目前,巴拉素林場五十里沙工區已完成華能碳匯林3萬畝,共栽植樟子松99萬株、紫穗槐443萬株。

      “榆陽區林業局計劃用5年時間,集中連片建設碳匯林業示范基地20萬畝,實現沙地治理和儲碳固碳雙重目標。”榆林市林業局生態修復科劉姝玲說。

      離開榆林,黃河直入延安。

      長期以來,延安針對森林分布不均、南北差異明顯的實際,分區治理、分類施策,北部白于山區以人工植樹為主,南部天然林區以調結構、提質量為主,中心城區和重點城鎮則以改善人居環境為主。

      “白于山區、土石山區立地條件差、土壤貧瘠,我們創新運用截干、覆土、覆膜、蘸泥漿、壘石坑、客土回填、栽植容器苗、抗旱技術等辦法,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延安市林業局生態修復科高健表示,三北工程實施以來,全市累計植樹造林2800多萬畝,植被覆蓋度躍升到81.3%,昔日荒山禿嶺成為陜北林草資源最富集的區域。

      黃河晉陜大峽谷韓城段,沿著山路蜿蜒而上,會看到道路兩旁的側柏、白皮松等林木長勢良好。

      “蘇山是黃河西邊的第一層山脈。”韓城市林業局黨組成員徐英武說,黃河沿韓城市東部貫通南北,沿線第一山脊直觀坡面缺林少綠、土石裸露,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生態修復任務艱巨。

      2020年,韓城市在全省率先啟動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對黃河韓城段沿線的土崖荒坡荒溝、退化濕地、高崖天際線及入黃一級支流沿岸等區域實施造林綠化和生態修復。“我們動員全市69個部門、單位及沿線企業,組織黨員干部、企業職工義務植樹,栽植并管護三年,累計造林3100畝,形成了黃河沿岸30公里長的綠色屏障。”徐英武說。

      同樣地處關中平原的銅川市,是座資源轉型城市。礦業開采曾為經濟建設作出突出貢獻,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采礦后留下了煤矸石山和裸露山體。

      如何給“工業傷疤”披上綠色?近年來,銅川市因地制宜、因害施策,通過覆土植樹種草等措施,累計修復廢棄礦山22處,治理水土流失2400平方公里,成功轉型為綠色生態之城。

      修復之外,銅川將其轉型再利用。通過盤活照金煤礦閑置土地和廢棄建筑,建成了民兵訓練基地;通過王石凹煤礦轉型利用,建成工業遺址公園;通過秀房溝煤礦恢復治理,建成4A級景區溪山勝境……這是因煤而興、因轉型而重生的“銅川經驗”。

      荒漠變綠洲,是幾代人的夢想。從毛烏素沙地南緣到黃河岸邊,一幅幅山青水綠、生機勃勃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生態產業探索步履不停

      生態優勢為生態產業的蓬勃發展帶來機會。

      近10年,陜西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全省特色經濟林面積由1781萬畝提升到2144.79萬畝,林業產業總產值由515億元提升到1612億元。

      各地不斷探索,增強產業發展活力。

      澄城縣莊頭鎮柏門村,滿眼黃土中格外顯眼的是成片的連翹。澄城縣位于關中平原東北部,是陜西第二大太陽能高值點。

      “澄城縣花椒、蘋果等產業一直沒有形成氣候,隨著近年來收購價下降,百姓種植意愿愈發不高。為了突破這種困境,澄城縣選擇把中藥材作為優化產業結構、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持續擴大種植規模。”澄城縣林業發展中心主任郭軍明說,連翹既是鄉土樹種,也是經濟樹種,這兩年效益很好。第一年種下,第三年就可以結果。全縣已新建產業基地3600畝,栽植了50余萬株。

      “五一”假期,位于渭南市大荔縣蘇村鎮沙苑的金沙島景區游人如織,西安及周邊游客蜂擁而至。這是關中唯一的沙丘平沙地帶,因為水源豐富,顯得與眾不同。

      在這里,沙被賦予了多樣的色彩。當地百姓把高的地方叫沙阜,低的地方叫沙洼,有水的地方叫沙地,有堿的地方叫沙鹵,有草的地方叫沙灘……

      隨著渭南重點發展沙漠旅游,沙苑成為特色旅游勝地,2024年春節假期就接待游客11.5萬人次。目前,大荔縣有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28個,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營業收入近3億元。

      在榆林市小紀汗林場一望無際的樟子松林中,一抹抹深綠格外顯眼。“這是我們在樟子松上嫁接的紅松,已經10年,開始掛果了。”劉姝玲說。

      樟子松是榆林防風治沙的功勛樹,經過多年推廣,面積已經擴大到180多萬畝,產生了顯著的生態和社會效益,但經濟效益偏低。

      2013年,榆林市在小紀汗林場樟子松造林地實施嫁接試驗。“由于當時的接穗儲運技術粗放,嫁接成活率不到60%。”小紀汗林場黨委副書記王建東說,經過10多年的試驗改進,“現在,嫁接成活率達到90%,可以正常越冬過夏,正常開花結實。”

      “自然生長的紅松進入盛果期需要40年,嫁接后大概10年就開始掛果。”望著樹上結出的松塔,劉姝玲臉上洋溢著喜悅。

      樟子松林間有密實的植被,風吹林草動,沙塵不再起。只有腳下松軟的感覺,仍在提醒人們,這里曾經是一片沙地。片片樟子松和林業人的堅守,帶來了上述改變。接下來,這片土地還將發生怎樣的變化?讓人愈發期待。(徐凡)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