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州市堅持以“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為總抓手,以建設生態文明典范城市為目標,積極構建林長責任機制、巡查監管機制、益林惠民機制等三項機制,持續推進林長制落實落地、走深走實,打造具有浙江辨識度的林長制區域示范標桿,建設由青山、綠水、山林和濕地等元素構成的全域美麗生態,實現了動人蝶變。
全面建立“林長責任機制”
湖州市共設有林長1315位、林區警長264位,配備專職護林員220名,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市總林長聯合簽發了第1號總林長令,要求各級林長積極開展巡林巡查,切實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市林長辦印發了2023年全市林長制工作要點,“林長更新”全覆蓋,推動林長制落地。依托“四級林長(警長)+網格護林員”工作體系,充分整合林業隊伍力量,構建網格化林業管護體系,強化護林員責任落實,科學劃分管護責任片區。
制定出臺自然資源集約利用考核辦法和考核細則,將森林資源狀況納入當地黨委政府高質量發展指標考核,作為黨政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重要內容。其中,長興縣將林長制涉及的5項工作納入縣委“六爭六創”年度考核,成效明顯。
高效實施“巡查監管機制”
依托“林長智治”應用場景,湖州市利用線上管理實時動態分析森林資源消長變化,實現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等核心指標“一屏掌控”。將掛牌督辦、媒體曝光、群眾舉報、地方自查等渠道發現的涉林問題納入數字化管理,實行紅黃綠三色動態預警,全力推動問題整改,實現全流程“智治”。截至目前,共辦結處理掛牌督辦20件、其他事件4件。
湖州市創新林長巡查方式,無人機與人工巡山相結合、定點監控和衛星遙感相結合,建立“天地人”立體監管模式,實現林業資源、森林災害、林業產業等全行業動態監測,精準掌握林業發展動態數據,提高發現問題和查處問題的能力。
為高質量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湖州還與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和安徽省宣城市建立環太湖六市聯合林長制,制定印發了《環太湖六市聯合林長制工作方案》,在生態保護、科技攻關、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協同發展。以市級部門協作制度為依托,與市法院、市檢察院聯合出臺了協作配合的實施意見,形成檢察司法監督與行政履職同向發力的林業生態保護新格局。
全力推行“益林惠民機制”
實行林長制以來,湖州市不斷推進全域國土綠化美化擴面提質。2023年,完成造林更新2.03萬畝,同比實現翻番;千萬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完成4.24萬畝,完成年度任務的131.58%。
同時,當地毀林(竹)種茶等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得到及時制止,森林資源督查問題整改銷號全部完成,積極落實林地占補平衡管理,高標準實施松材線蟲病疫情專項除治,森林質量得到大幅改善提升,森林覆蓋率保持穩定,森林蓄積量增長率每年保持在5.7%以上。
大力推進安吉國家林業碳匯試點縣建設,完成毛竹林流轉收儲84萬畝,實現總分紅3億多元。大力發展以“一畝山萬元錢”為目標的林下經濟,有序推進“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幫扶工程,全市完成10個“千村萬元”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任務,總占地3200多畝。實施生態惠民、興林富民戰略,建成省級森林休閑養生城市1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7個、森林康養名鎮8個、森林人家93個、森林氧吧73個。
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發源地安吉縣余村村到全國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種源基地德清下渚湖濕地,從蜿蜒秀美的莫干山森林公園到如鏡如玉的太湖之濱,如今的湖州人民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趙希元 趙永祥 鄒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