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龍江林草成績單,亮點突出、成績斐然,綠色已然成為龍江發展的最靚麗底色。
擴綠
厚植龍江底色 筑牢生態根基
芬芳四月,艷陽高照,綠意涌動。龍江大地由南向北次第掀起植樹造林熱潮。龍江森工集團5.5萬余人義務植樹53.17萬余棵;大慶市3000余人義務植樹2萬余棵;由黑龍江省林草局聯合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連續三年開展的線上植樹公益活動迎來樹苗落地日,6000余棵紅松被栽入泥土、落地生根……
今年是新中國植樹節設立45周年。45年的堅持不懈,不僅把千萬棵樹苗栽種在大地上,也把生態文明理念種進人們心間。
近年來,黑龍江不斷創新形式,推進全民義務植樹工作——各級黨政領導帶頭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和社會團體共植“黨建林”“青年林”“園丁林”“勞模林”;統籌抓好重點時段和全季服務保障,實現全年接待,由過去單一的春季植樹,擴展為一年四季。2024年全省設立春季義務植樹接待點357個;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創建“少先隊林場”關注森林公益活動,重點培養青少年群體的義務植樹責任感。2023年全省13個市(地)共有1500多名少先隊兒童參加了“少先隊林場”創建活動;通過黑龍江全民義務植樹網,推進“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2023年以來,黑龍江全民義務植樹網發布515個義務植樹項目活動,累計參與人數2.7萬人。
十年停伐,綠海生“金”。2014年,為了讓森林得以休養生息,黑龍江全面停止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十年來,各重點國有林區采取停、管、撫、造等措施,森林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三大重點國有林區的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均顯著增長。依托三北防護林、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國家儲備林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大力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修復工程。2018年至2023年間,累計完成營造林面積641萬畝,每年均超額完成100萬畝營造林的任務目標。
“一年兩場風,一場刮半年。”以前的齊齊哈爾市甘南縣,人們談沙色變。如今,綠色“長城”擋住黃色沙海,林子后是舒展的田地和安穩的家。
從揚塵漫天到綠蔭蔽日,“三北”工程實施45年來,全省累計完成營造林4425萬畝,構建了以農田防護林為基本框架、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統計顯示,2009年至2019年,全省沙化土地面積減少120.3萬畝,沙化土地綜合植被蓋度為50.02%。2023年,黑龍江省3家單位被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稱號,3名同志被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稱號。
4月20日,黑龍江省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六期工程建設正式啟動,從四月中旬到五月中旬,預計完成“三北”工程營造林任務29.59萬畝、草原生態修復任務11萬畝,龍江大地上的擴綠腳步永不停歇。
興綠
推進森林“四庫”聯動 化綠水青山好顏值為好價值
林草興則生態興。“森林是集水庫、糧庫、錢庫、碳庫于一身的大寶庫。要樹立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的理念,在保護的前提下讓老百姓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增加收入。”殷殷囑托,言猶在耳。
四月中旬,走進尚志國有林場管理局帽兒山林場,工人們正忙著為黑木耳菌包搬新家,將它們挪到山清水秀的林地旁,汲取自然雨露與日光的滋養。
據調查統計,黑龍江省是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黑木耳年產量達300萬噸以上,占全國產量的44%,位居全國第一。紅松籽年產量5萬噸,位居全國第一。野生漿果產量位居全國第一。猴頭菇、刺五加、平貝母和松杉靈芝等品種資源儲量居世界第一。
近年來,黑龍江全力推進“向森林要食物”工作,深挖森林“糧庫”潛力——在保護好森林生態系統前提下,因地制宜推廣林藥、林菌、林果、林糧、林下養殖、森林景觀利用等多種森林復合經營模式,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示范和科技引領作用的高標準示范基地;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的示范作用,培育打造高端森林食品生產體系,引領森林食品行業發展,2023年,由黑龍江省林草局主導打造的省級區域公用品牌“九珍十八品”驚艷問世,一經推出便受到全國消費者的矚目與青睞。
因林而興,綠富共贏。如今,來自龍江廣袤森林的林下特產正逐漸走出林區,成為人們舌尖上的新寵,未來,高寒植物、高倍滋養的森林食品也將成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標志性產業。
黑龍江省地處寒溫帶、溫帶兩個氣候帶,擁有遼闊的森林、草原、濕地資源和大面積凍土資源,尤其是在大小興安嶺地區,森林覆蓋率高、人為活動少,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天然“碳庫”。
近年來,黑龍江省高度重視碳匯經濟發展,通過實施天保工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碳匯試點及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等生態工程,為發展碳匯經濟提供了堅實基礎。
日前,由黑龍江省林草局牽頭組建的林草碳匯工作專班成立,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省林科院、省自然資源權益調查監測院等多部門協同配合,全力推進生態系統碳匯價值轉換,釋放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功能。
摸清森林碳匯資源底數、建設森林碳匯計量標準體系、搭建林業碳匯交易平臺、完善制作全省林業碳匯“一張圖”、開展林業碳匯金融……林業碳匯開發進程如火如荼。
護綠
防火護林雙管齊下 打造林長制“北方樣板”
四月的龍江,鶯飛草長,莽莽山野中,除了鳥獸們奔跑啼叫的聲音外,還有管護員穿山越嶺的腳步聲。
2021年,黑龍江省出臺《黑龍江省全面推行林長制的實施意見》,開啟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新篇章。
截至2021年底,僅用時半年,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制體系全面建成。全省共設立各級林長10698名,其中省總林長2名、副總林長1名,省級林長2名、市級林長26名、縣級林長160名、鄉鎮級林長1874名、村級林長8636名,管護員73000名,形成了省總林長負總責、市縣級林長抓督促、區域林長抓片區、鄉村林長抓落地、管護員抓源頭的工作格局。自此,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隨后,黑龍江開發了林長巡林管理、林長制考核評價、林長通APP等系統,實時跟蹤掌控7.3萬名護林員巡護情況,探索形成了“林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林長+河湖長+田長”等聯動機制,護林網格越織越密,打造了林長制“北方樣板” 。
當前,黑龍江正值春季高火險期,全省各地以林長制為統領,壓實近1.07萬名林長、8萬名管護員責任。全省7655處檢查站落桿檢查,1343處瞭望塔瞭望值守,235支森林消防專業隊伍16669人及1147支半專業撲火隊伍20012人,按照指揮、力量、裝備“三靠前”要求,全部進入備戰、臨戰狀態。利用龍江林草大數據平臺,不斷強化森林草原濕地資源災害監測預警和防控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衛星監測、空中巡查、高塔瞭望、地面巡護、物聯感知“五位一體”監測預警體系作用,做到精準預測、及早預警,全力守護好黑龍江連續13年未發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的好成績。
下一步,黑龍江省林草行業將牢固樹立“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的理念,不斷擴綠、興綠、護綠,奮力開創龍江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