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間總長479.5公里的16條穿沙公路先后貫通
內蒙古翁牛特旗“以路治沙”串起綠色廊道
驅車行駛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穿沙公路其白路上,蜿蜒平坦的柏油公路猶如一條長龍靜臥于茫茫沙海,將連綿起伏的沙丘一分為二,路兩旁稻草方格織成的“黃金甲”牢牢地將沙丘固住,不久前撒播的草種正醞釀著綠意。
其白線穿沙公路 符超攝
其白線是翁牛特旗今年新建的3條穿沙公路之一,起點位于烏丹鎮巴彥呼交嘎查東側,終點位于烏丹鎮其甘嘎查與旅游路南線交叉路口,全長15公里。公路沿線將治理固沙3.7萬畝,造林3.7萬畝。
翁牛特旗位于科爾沁沙地西緣,是赤峰市境內沙地分布最廣、面積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難的地區。沙地距離村莊遙遠、沒有進出道路、無法到達沙地深處,且沙地面積大、流動性強、治理難。針對這一實際情況,翁牛特旗探索出“以路治沙”的防沙治沙新路子,把沙區切割成若干個治沙單元,人流、物流通過公路進入沙地深處,圍繞公路兩側對沙地進行綜合治理。
從2003年第一條穿沙公路修建通車至今,翁牛特旗已先后開通響道線、圖哈線、都拉線等16條穿沙公路,總里程479.5公里。“隨著其白線的竣工通車,標志著翁牛特旗‘六橫十縱’治沙網格體系建成。”翁牛特旗林草局局長劉環宇說。
在已建成的16條穿沙公路中,烏白線是一條東西貫通翁牛特旗境內科爾沁沙地腹部的穿沙公路,也是內蒙古境內最長的瀝青混凝土穿沙公路,里程達91公里。
2020年,翁牛特旗按照東部治沙、西部治土、中部抓園區、全域搞旅游發展思路,舉全旗之力,修建這條橫貫東西的烏白穿沙公路。
事實上,在沙漠修建公路并不容易,除了要攻克技術難關,還要克服沙地環境對于人的考驗。
劉敏英深知其中的不易。她先后參與了響道線、圖哈線、蘇都線等10多條穿沙公路的開通。規劃建設每條穿沙公路,她都要求參加規劃、設計與施工。在她看來,這是本職工作,干就要干好。
“經過200多個日日夜夜,1500多臺(套)機械、300余名筑路工人奮戰在沙海,烏白路最終實現當年施工、當年通車。”劉敏英說,這條路創造了翁牛特旗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
烏白線的開通受益最大的當屬白音套海蘇木。據牧民回憶,以前去一趟烏丹鎮,短短100多公里,要繞路走三四個小時,烏白線通車后,一個多小時就到了。
隨著一條條穿沙公路的通車,讓多年吃夠了沙子苦的沙區人民看到了希望,越來越多人紛紛加入治沙大軍,激發出治沙熱情。
翁牛特旗積極創新防沙治沙機制,在全區率先探索實施“以工代賑”治沙模式,通過有償勞動讓農牧民全面參與沙地治理,構建起全民參與防沙治沙新格局,實現治沙致富雙贏。
2023年11月,赤峰市首個“以工代賑”防沙治沙項目在翁牛特旗格日僧蘇木啟動。項目以當地股份經濟合作社、為農服務合作社為主體組織實施,結合“三變”改革和“三位一體”工作,采取“黨支部+股份經濟合作社+農牧民”的模式,優先吸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農村低收入群體。同時,不斷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進一步調動務工群眾參與治沙造林積極性。
格日僧蘇木農牧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機械出機械,通過多種方式全民參與防沙治沙。目前,2023年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項目中格日僧蘇木承擔的工程固沙和灌木造林任務已全部完成,綠意“流淌”在沙海間。
近日,在其白公路沿線的巴彥呼交嘎查“以工代賑”治沙項目施工現場,農牧民正忙著搬運栽植的苗木,為植新綠做準備。
巴彥呼交嘎查黨支部書記額日敦巴特爾介紹,從今年4月開始,巴彥呼交嘎查實施3300畝“以工代賑”治沙項目,吸納40多名當地牧民季節性務工,戶均增收5000元,將帶動嘎查集體經濟增收5萬元。
六橫十縱,條條穿沙公路先后貫通,不僅將翁牛特旗境內的科爾沁沙地切割成若干治理區,加速了植樹種草、生態治理、防沙治沙的推進,串聯起了綠色廊道建設,還打通了沙區人民與外界聯系的通道,將為沙區發展創造無限可能。(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