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入調研謀劃,科學布局精準施策
一是全面調研,結合各區實際提前下達年度任務。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成立多個現場小組,深入各有林區實地調研,與各區林業主管部門、市屬各林場、林業行業專家開展座談,全方位、多角度研判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區域森林資源特點,分區域、分重點、分措施精準提升森林質量,于2023年9月提前下達《綠美廣州生態建設2024年工作要點》。二是提前謀劃,落實造林項目與地塊。指導各區、各林場提前確定造林項目,落實造林地塊,開展作業設計編制,充分動員開展造林前期工作,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在春季造林黃金時節得以迅速投入山上造林工作,春季造林進度較去年同期有明顯提升。三是林長先行,示范引領。廣州市林長辦、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在春節后第一周組織全市8個有林區和3個市屬林場開展“綠美廣州 全民參與 造林綠化 林長先行”活動,以市、區、鎮、村四級林長先行造林為載體,吹響全市春季造林號角。
探索林業新質生產力,創新山地造林應用無人機技術
一是“無人機+勘察”,造林前期準確獲取本底資源信息。無人機采用北斗高精導航技術,在山林間實現精確定位,快速、準確獲取地形特征、植被分布、坡度坡向等三維空間信息,高質量開展造林地塊本底調查,為造林設計提供堅實依據,因地施策、科學營林。二是“無人機+運輸”,快速運送造林物料。對比人力運輸,無人機運輸優勢明顯,提高工效約18-20倍,節約成本50-60%,減少對苗木的二次損傷,可以有效縮短工期,降低安全風險。造林后利用無人機高清圖像采集功能,定期觀測苗木生長狀況,及時采取補苗、補水、補肥等措施,有效提升造林成效,確保苗木栽一片、成一片。三是“無人機+驗收”,科學監測造林成效。對已造林區域進行全方位拍攝和掃描,結合地理信息技術和遙感技術,精確計算和分析種植面積、密度、成活率等關鍵指標,對不同區域、不同時間的造林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形成豐富、準確的成效監測數據,為撫育、管理提供有力支撐。
落實全流程要素保障,扎實推進造林綠化
一是落實政策保障。印發《廣州市森林質量優化提升工程技術指引(試行)》《廣州市主要造林樹種適應性評價和應用指引(試行)》,指導各區、各林場因地制宜開展低質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撫育、大徑級森林培育和封山育林,科學選擇建群樹種,精準配置輔助樹種,合理設置特色樹種,營造高質高效鄉土闊葉混交林。二是落實資金保障。全市落實2024年綠美廣州生態建設資金7.3億元,其中市轉移支付各區6.03億元。廣東省林業局下達廣州2024年綠美廣東造林專項資金4656.95萬元,用于支持廣州林分優化提升、森林撫育工作;下達種苗保障資金817.48萬元,支持廣州開展苗木保障工作。三是落實技術保障。舉辦全市造林技術培訓會,以森林質量優化提升實用技術培訓為重點,邀請省、市、區三級專家對森林質量優化提升重點任務、工程常見技術問題、現場施工管理經驗等進行講解和交流,全面提高林業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及實際工作能力。組建森林質量優化提升行動技術支撐團隊,采取分片掛點負責制,通過釋疑解惑、現場指導、操作培訓、檢查督導等形式,為全市8個有林區和4個市屬林場開展技術指導,對各區造林選址情況、苗木準備、整地備耕、造林實施等情況進行現場督導,確保綠美廣州造林各環節科學、合理、達標。四是落實苗木保障。強化保障性苗圃建設,將“各有林區建設至少1個國有保障性公益苗圃”納入2024年綠美廣州生態建設任務。天河區、白云區、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等5區共計6個保障性苗圃建設已基本完成,同時已報省林業局申報省級保障性苗圃,為往后幾年綠美廣州生態建設提供充足的苗木保障。加強珍貴樹種苗木儲備,豐富珍貴樹種在林分改造中的應用,逐步形成以鄉土、珍貴樹種為主的混交林,充分發揮綠美廣州生態建設“三大效益”,打造森林“綠色銀行”。五是落實精細化管理保障。強調造林實施前的現地調查和分析,強化作業設計的規范引領。按照“種、苗、造、撫、管”一體規劃思路,嚴把種子苗木質量、造林質量和未成林撫育質量,做到不合格苗木不進山、病蟲害苗木不栽植、不符合標準不驗收,全面加強新造林地和未成林地管護管理,將造林成果落地上圖,確保造林成活率和建設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