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平原生態林業的綠色豐碑
——安徽皖北國有林場見聞
皖北,擁有全省37.8%的面積、48%的人口,是安徽發展舉足輕重的板塊;淮河穿境而過,地勢以平原為主,擁有廣袤的淮北平原,是全國重要能源和糧棉基地,其生態林業的發展對當地乃至全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皖北林業發展中,國有林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仲夏,筆者深入皖北部分國有林場,看變化、聽心聲,所到之處皆萬木蔥蘢、生態良好,職工思想穩定、收入穩定、生活穩定,場領導干部一門心思謀生產、求發展,林場呈現出勃勃發展生機。
夾溝林場:擴綠護綠保生態
沿著寬闊整潔的符離大道前往宿州市夾溝國有林場,但見路旁近處是隨風搖曳、即將收割的小麥,遠處則是山巒相連、綿延起伏的青山。
來到林場場部,滿臉黝黑、在林場干了40年的場長孫璟如數家珍地介紹起林場的情況。林場始建于1950年,總面積3.6萬多畝,當時巖石裸露,荒蕪一片。經過三代林場職工的不懈努力,荒山披上了綠裝。國有林場改革以后,林場管理體制理順了,職工工資得到了保障,大家干事創業的勁頭足了,林場面貌日新月異。
尤其近年來,場里堅持以生態為根基、以項目為推動,大力開展護綠增量、提質增效工程。2019—2023年,林場申報實施了造林綠化、生態修復、良種繁育等20多個項目,僅2023年度就完成新造林、森林質量提升、退化林修復等營造林任務1萬多畝。林場利用七八百畝苗圃地,采取“良種+良法”大力繁育側柏、黃櫨、麻櫟、青檀、黃連木等優質鄉土樹種,年出圃苗木約10萬株,滿足林場和周邊造林所需,將過去單一的側柏樹種逐步改造為以側柏為主,闊葉樹、彩葉樹混交的林相。
“我們從景觀、美學等角度,對低產低效林進行改造、提升,增加彩葉樹種的種植量,形成春夏蔥綠、秋斑斕的景象。”孫璟說。
植綠重要,護綠更為艱辛。林場地跨3個縣區,與5個鄉鎮、10個行政村接壤,轄區還有4座寺廟,加之皖北平原是糧食主產區,人為活動、農事頻繁,因而森林防火任務十分繁重。為此,林場一手抓自身防控,建立市級森林防火標準器材庫,建立森林防滅火預警系統,實行網格化管理,合力保障森林資源安全;一手抓聯防聯控,宿州市與淮北市,以及林場與跨界淮北市毗鄰區域設立兩市聯合林長制,林場與周邊10個行政村簽訂森林防火聯防聯控協議。近3年來,林場沒有發生一起森林火災。
群峰沉碧,木秀林峰。如今的夾溝林場森林覆蓋率達78.3%,擁有皖北罕見的天然次生林5000畝,樹種豐富、結構穩定、林相優美,躋身安徽省示范國有林場行列。
白楊林場:五大基地各有千秋
位于莊子故里的亳州市蒙城縣的白楊林場,成立于1958年,位于蒙城縣東大門,緊鄰淮河第二大支流渦河和329國道,區位重要。林場總面積8385畝,其中有林地7800畝,栽植有杜仲、楊樹、欒樹、元寶楓等。
近年來,為深化國有林場改革,林場依靠資源優勢,創新建設五大基地,大力發展白楊樹、小白羊、白芍、花生“三白一花”特色林下種養產業。
無絮楊繁育基地加快有絮楊更新。林場與南京林業大學等院校合作,引進經國家審定的無絮楊良種——“南林3804楊”“南林35-3楊”等,累計繁育無絮楊130畝。預計今年秋季可出圃一級無絮楊樹苗30多萬株,可滿足林場和周邊楊樹更新造林需求。
杜仲基地支持發展養殖業。通過招商引資,林場建設杜仲種質資源基地,共繁育5000多畝杜仲。憑借杜仲基地年產1000噸鮮葉和干葉的有利條件,林場有機羊產業發展火熱。
義務植樹基地推進國土綠化。蒙城縣政府把林場確定為縣直義務植樹點,每年組織縣直各單位和有關鄉鎮來林場參加義務植樹,林場做好規劃,現已栽植120畝。
公益訴訟生態修復基地促進受損生態修復。林場與市、縣檢察院聯合共建,檢察院將生態損害修復資金交給林場,林場通過招投標方式組織造林修復,共同落實生態治理責任,促進受損生態林修復。現林場已收到修復資金20多萬元,栽植各類樹木4000多株。
依托鄉土樹種科普和育種園建設法制宣傳教育基地。2023年,林場申報實施了鄉土樹種科普和育種園,規劃面積120畝。在此基礎上,林場與法院、檢察院等司法部門合作,在科普育種園中建設法治長廊,開展《森林法》等法律法規宣傳,打造法制宣傳教育基地。
“基地建設的目的,既是林場自身生態建設的需要,也是為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助推鄉村振興。”場長趙明坤說,林場集合五大基地建設,積極發展林下種植養殖業。林場吸引回鄉創業青年在林下養殖白山羊2000多只;招商公司在林下規劃種植白芍500畝,現已種植了100畝。同時,林場鼓勵職工家屬、周邊農民在林下種植花生約1000畝。林下經濟的發展,不僅增加了林場租金收入,節省了撫育管理成本,而且每年能為農戶增加收入1萬元以上。
界首林場:小林場發揮大能量
位于皖西北、黃河故道的阜陽界首市國有林場,是安徽省面積最小、職工人數最多的林場,現有林地面積僅3553畝,職工總數達595人,卻先后榮獲“全國十佳林場”“中國森林氧吧”“中國森林體驗基地”等多項殊榮。
林場始建于1958年,原名中保友誼葡萄場,是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由省財政廳投資、省林業廳負責興建的。后林場經歷管轄、名稱、建制、性質等一系列波折,林地面積流失嚴重,職工工資難以為繼,林場與附近農民因土地糾紛矛盾重重,職工上訪不斷。
2017年國有林場改革以后,林場定位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林場定性、定編、定崗,放下生存包袱,職工得到有效安置。輕裝上陣后,林場一方面謀劃未來發展,陸續出臺國有林場管理辦法、中長期發展規劃等,規范森林資源培育和保護管理,增強林場發展的自身動力;另一方面,本著“場小雖不能做大,但可以做強、做出特色”的理念,先后收回被非法占有的林地1600多畝,發展楸樹、欒樹、梓樹等鄉土樹種和葡萄、薄殼山核桃等優質經濟果木林。2023年,林場完成造林110畝、幼林撫育1100畝,新建良種培育基地25畝,培育速生無絮楊、無刺刺槐50畝,新建碳匯林200畝。現在,場區森林覆蓋率達80%。
在離場部不遠的一片欒樹林中,碗口粗的欒樹郁郁蔥蔥,下面栽的是白芍,林地旁邊是水泥修砌的約兩米寬水渠,渠水里一蓬蓬荷葉隨風搖曳。“水渠既可灌溉,又可護場,還能種藕養魚。”場長康獻華介紹,“林場界邊都有這樣的護場渠,一年能收藕2000公斤、產魚1000公斤,既杜絕了與周邊群眾的土地糾紛,又增加了林場收入。”
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林場依托優勢資源發展森林旅游,以節日活動聚集人氣,吸引游客春來踏青賞花、夏來避暑乘涼、秋來采摘瓜果。林場還積極“走出去”,與內蒙古鄂爾多斯造林總場結為友好林場,相互學習交流、取長補短,與省林科院、省林職院等單位開展科研合作。
“我們將繼續發力,把林場建設成一座以森林保護、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天然森林公園。”康獻華對林場的未來充滿信心。(龍琳 張婷婷)